明末书法如来董其昌书风淡雅俊秀,官场识时务进退得宜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自、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其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擅文。书风多样,自成一格

明代董其昌行书临兰亭序卷局部,纵24.7cm,横191cm,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董其昌的作品,大多是其四五十岁以后的创作,前期作品比较少。存世的行楷书《关侯庙碑》是他约35岁时“为庶常时所书”的早期作品,粗看起来书法与常见的董字不大相似,主要模仿学习唐朝李邕的碑书,兼具颜真卿、王羲之书法笔意。

《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行书,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老年时的作品逐渐变化,如楷行书《临颜真卿画赞碑》《节临钟王帖》《临徐浩三藏和尚碑》,楷书《月赋》,行书《岳阳楼记》等。仅从这些作品来看,王羲之、钟繇、颜真卿、虞世南、米芾、徐浩等人所创的古代书法都在他的涉猎范围内,因而其作品风格面貌多变。比如楷书《月赋》师法虞世南,字体修长,笔法劲秀,得虞书温雅之意。师法徐浩、颜真卿楷书的《三藏和尚碑》《画赞碑》,则专务书法的涩劲朴拙,而几乎没有学虞书时的自然潇洒笔法。学米书的《岳阳楼记》,结字险处横生,用笔爽劲多侧,与《节临钟王帖》的平和意趣相比,判若两人。

《岳阳楼记》卷 纸本,行书,纵37.6cm,横149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书法艺术创作在他步入60岁之后,晚年进入了潇洒自由阶段。他晚年的代表作有《临柳公权兰亭诗》《三世造命》《友石台记》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等,他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日趋纯熟,不仅笔由心使,能融会各家的艺术特点,更加明确清晰,他想最终脱离传统古法,创立自己的风格。他这时期的作品,一面以似不经意的、率易的笔法来表现书法的平淡天真,一面又以拙于笔法来反映书法的苍劲古拙。

董其昌《草书节临怀素自叙帖扇面》金笺草书 15.9×4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官场进退得宜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好、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叶落归根回家乡福建大田县。还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老师,不久便告假回到老家养病。他有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

《杜甫醉歌行诗》局部,行书,绢本, 横301cm 高31cm ,昆山昆仑堂美术馆藏

一年之后,他就奉旨以编修养病,在家修身养性二十余年。其时,正值明朝历史上长达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楚太子狱”,朝廷内部为册立太子一事党争不休,风云诡谲,但董其昌则立身事外。

董其昌借口回家养病辞官,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继位,他以帝师的身份回到朝廷,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但光宗命短,刚执政一个月就驾崩了,继任的熹宗天启朝,魏忠贤暗箱操控把持朝政,天启五年(1625年),董其昌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后立马辞官退隐,回家赋闲八年。

董其昌所书《月赋》长卷,卷长930公分,高27.8公分,分为绢本、纸本两个部分

崇祯五年(1632年),阉党魏忠贤死,政局逐渐明朗,77岁的董其昌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第二年,魏忠贤余孽的鼓动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请求归隐乡里。

从35岁走上仕途到80岁告老还乡,为官18年归隐27年。与家乡松江的先贤陆机崇奉“士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不得不服。

董其昌(1555~1636) 行書鶺鴒頌

董其昌 行书手札三通 册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