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宁古塔是一个什么地方,有哪些文人流放到那

宁古塔,一个汉语译为“六个”的奇怪地方,清朝文人和官员听到这个名字就寒毛倒立,和宋朝的沙门岛相比这里还是比较温和。这是一个犯人流放得地方,在关外,气候恶劣,野兽横行,非常偏远,很多人在路上就忍受不了长途跋涉,恶劣环境就死去了。

宁古塔可不是向雷峰塔似的镇住妖怪罪犯,他是一个地方,在汉语中就是六个的意思。传说有六个兄弟居住于此,并不知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但后来与清朝统治者联系了起来,说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福满生了六个儿子,均居住在此,现在应该还有遗址,多半是牵强附会上的。那么宁古塔具体在哪呢?

宁古塔是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还包括俄罗斯的海参崴和那霍德尔等。是清代东北的边疆重镇,这里设宁古塔将军,镇守边疆,以对抗沙俄的入侵。这里是满人的发祥地,他们在这里狩猎生存,旗人是这里的统治阶层,处在中间阶层的就是披甲人,披甲人多是投降清廷的降兵降将,他们投降清廷后被要求世代居住在边疆,守卫边疆,披甲人分为马甲和步甲,也就是骑兵和步兵。他们在有战事的时候披甲上阵,平时则渔猎耕种,和普通百姓无疑。清初战事频繁,披甲人的数量比较多,足以守卫边疆,但逐渐的清朝的战事越来越少,渐渐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披甲人,于是在当地训练一些士兵来填充披甲人这一阶层。

宁古塔气候环境恶劣,不免令披甲人心生怨恨,所以清朝就考虑把罪犯发送到这里补充边关。

起初流放到这里的人,面对的是非常恶劣的环境,死伤非常多,他们开垦农田,后来这里被开发好些了,犯人的环境就好多了。不是很严重的罪犯可以分到土地等,开发边疆,严重的就给披甲人当奴隶,还有的严重的甚至可杀死在报给朝廷。与这一类形成对比的是文人学士类,他们在宁古塔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尊重。清朝的文字狱和科场舞弊案中很有一部分人被发配到了宁古塔。

1657年,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被仇人陷害卷进南闱科场案中,奉旨入京复试,因种种原由,在第二年的四月复试中没有终卷,被打四十大板,家产籍没,与父母兄弟妻子同时发配宁古塔。这件事成了文人学士流放宁古塔的开端。

吴兆骞刚到那时人烟稀少,土地荒凉,作为文人的他教书为生,后来当宁古塔将军的家庭教师,做长白山赋打动康熙。从1676年开始,吴兆骞的朋友顾贞观结识纳兰容若,开始为营救吴兆骞而奔走,最终在1681年,营救成功,但早不适应江南的燥热和淫雨霏霏,不过三年就去世了。

在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不久后的1662年,杨越卷进通海案,也被发配到了宁古塔,他在这里传播中原文化,教人知识,农耕,技术,为当地带去不少的福祉。虽然他儿子积极营救他,但是最后死在宁古塔。

可以说这些文人对宁古塔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他们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尊重,后来的文人学士流放到宁古塔,要么经商、要么给人做掌柜、要么教学,虽然宁古塔地处苦寒之地,日子倒也安静祥和,比之繁华之地少了勾心斗角,多了一份赤子之心。文人学士们相对自由一些,他们平时也可以组织聚会,寻访古迹,寄情于山水,苦中作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