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为何只有秦国能统一天下?要靠3位千年难遇的人才

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于一。战国有七雄,除燕、韩两国之外,其余五国皆非等闲之辈,可为何他们会被西北一隅的秦国所灭?

或许因为秦国军力强大,如王翦灭六国要60万大军,这是其余国家绝对做不到的!可为何王翦敢于要60万的部队呢?若追本溯源,这要靠3位千年难遇上的人才:商鞅、司马错和李冰。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的贡献相互关联,彼此相互作用,最终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最先登场的是商鞅。商鞅本在魏国为官,公叔病向魏王举荐商鞅,说他“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然而魏王听到公叔病的举荐后,不仅不当回事,还对着公叔病“嘿嘿嘿”,《史记》记载“王嘿然”。可见魏王不仅看不起商鞅,甚至还有些想笑。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时正值秦孝公继位,因为秦国历经动荡,国力大减。为救亡图存、收复失地,孝公颁布求贤令,号召天下有才之士汇集咸阳。商鞅得求贤令,于是驾车西去,并且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数年后,秦国国力大增。丞相李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虽然商鞅本人被五马分尸,但是法令却保留了下来,这成了司马错大显身手的前提。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相争,先后遣使求援。司马错提议伐蜀灭巴,因为得蜀之后可以吞楚,得蜀即得楚。而国相张仪则强烈反对。

张仪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韩国来犯,若伐蜀势必面临两线作战。况且蜀道艰难,运输粮草损耗极大。然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商鞅变法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商鞅变法有两项重要内容:一是重农抑商,另一个是扩充兵源。重农抑商可以提供充足的军粮,而扩充兵源则让国家有实力对抗诸侯国。有了这两项保证,秦国便可以一面与韩国保持对峙,一面抽出主力讨伐蜀国。

司马错吞并巴蜀之后,又于18年后击败楚国,夺得上庸和汉水以北,将秦国领土连成一片。而司马错吞并巴蜀的行动还无形之间影响了一场40年后的大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相持3年,双方都将粮尽。可为什么最后败得是赵国而不是秦国?

就是因为秦国得了巴蜀,在粮食供给方面比赵国占据一点微弱的优势。虽然从蜀地运粮效率不高,但那一点微弱的优势,足以成为压垮赵国的最后一棵稻草。

更重要的是,司马错的伐蜀策略还造就了一代工程巨匠——李冰。李冰任蜀郡郡守,秦王派他去本身就是因为他精通水利。李冰与儿子一同考察,实地丈量,修建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组成的都江堰。

有关李冰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但是他修的都江堰工程之后,非旱即荒的蜀地一下变成了天府之国,秦国一下子多了三百多万亩良田。也正是因为李冰的贡献,秦国才能养活灭六国的60万大军。一直到唐朝,仍然有“剑南之米,以实京师”的记录,而剑南基本上就是巴蜀。

商鞅、司马错、李冰都是千年难遇的人才,可却了任何一个人秦国都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若无李冰兴修的都江堰,秦王嬴政绝不可能凑出灭六国的60万大军;若无司马错伐蜀之策,李冰即便再懂水利也无地可修都江堰;若无商鞅之变法,司马错就是再厉害,也不敢分兵两线作战。

历史总是一环扣着一环!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也正是数代老秦人的心血,最终成就了秦王的霸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