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和诸葛亮齐名,深得孙权倚重,真实面孔却是一个伪君子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诸葛瑾的一生,特别是投身孙权后,处处透着神奇的一生。在英雄辈出的东汉三国时期,诸葛瑾在不平凡的岗位上(文职中担任过长史、南郡太守,封宣城侯,领豫州牧;武职中担任过中司马、绥南将军、左将军、大将军、左都护等)干出了平凡的业绩(汉末三国失败次数最多的记录保持者)。诸葛瑾一生虽无为且平庸,却得到孙权深深信赖,两人的关系被孙权称之为“神交”。

吴人韦曜等著《吴书》:瑾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在吴人眼里诸葛瑾的才能识略不如诸葛亮但道德品行尤其纯洁无暇。从所历任的职位上看,诸葛瑾可算得上文武全才,比诸葛亮还要厉害。然而从领兵打仗的成绩来看,诸葛瑾即无陆逊之才,也无严畯之自知自明,明摆是打酱油混功绩的角色。从所服务的国家上看,诸葛瑾称得上孙吴政坛的不倒翁,政治光环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是从对待亲情的程度来看,诸葛瑾即有孙权的薄情又有曹丕的寡义。诸葛瑾所谓胸怀宽广、恢弘大度、自律谨慎,温厚诚信的德行以及八面玲珑、上和下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系都只限制在孙吴官场上。而在孙吴官场以外的场合,特别是亲情方面,诸葛瑾的德行就变得薄情寡义、矫情过甚、恬不知耻,为了自己一人生存之道和政治前途而不念亲情,给后人留下一个虚伪的面孔。

其一,未履长兄之责。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诸葛瑾三兄弟年龄之差,即瑾大亮7岁,亮大均3岁。而诸葛亮3岁丧母,8岁时丧父。孟子《跬道》中有长兄若父的说法,即家中的长子(老大)应协助父母照顾弟妹,主持家务;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时,家中的老大要担当起父母的责任,照顾好弟妹尽扶养、教育之责。而诸葛瑾在父亲诸葛圭去世后,把本应自己抚养及教育2个弟弟的义务甩给叔叔诸葛玄,而自己独自一人跑到江东避难。东汉末年,法律虽对诸葛瑾这等行为没有明确规定,但在道德上已丧失自我担当的勇气。

二,未行兄长之义。

《三国志·诸葛瑾传》: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小心谨慎,是诸葛兄弟性格上的共性。毕竟诸葛兄弟分别服务两个既相互守望对抗曹魏的联盟又相互觊觎相互忌惮的对手,稍微不慎,就会倍受猜疑,徒增阻力。其实未必这样,诸葛瑾与诸葛亮从189年分离,直至208年赤壁之战在孙权柴桑临时指挥部见过一面,再至215年诸葛瑾出使蜀国在成都公馆会面。诸葛瑾为了政治前途而不念亲情,甚至连兄弟至亲的亲情都舍弃了。用虚伪来形容诸葛瑾一点也不为过。

三,未尽父亲之职。

《三国志·诸葛瑾传》:瑾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既然诸葛瑾要博个“妻死不改娶”的名声,还要在东吴政坛上树立封建卫道士的美好形象,就应光明正大耸立起德行尤纯、一夫一妻的牌坊。实际未然,诸葛瑾不但纳妾,而且还生子。在情与欲之间的博弈中,欲竟占了上方。更为难堪的当属“生子不举”,就是“生了孩子不养育,把婴儿溺死或扔掉。”“生子不举”虽与当时特殊的家庭婚姻观念有关。这种行为无非是贬低“爱妾”的地位,以不至于危及对正妻的感情承诺。

总而言之,德行尤纯的诸葛瑾彻彻底底打破伦理道德底线,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