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原王朝换来和平的不是和亲的公主,而是公主带去的财物

和亲为什么都是中原王朝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的单于、可汗,而不是把有民族的公主嫁给中原王朝的皇帝皇子呢?

这就得先说说游牧民族想要什么了。

游牧民族南侵,一般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财物,也就是从中原地区获取他们所必须的一些物资,比如粮食、绢帛等。因为这些光靠游牧民族的马牛羊驼和中原地区和平贸易,游牧民族是占不到便宜的,日子会越过越穷。等到过不下去的时候,就只好再聚集起来,一起南下抢掠。

从战国时期开始,匈奴就不断南侵,在秦国、燕国、赵国等国的边境地带进行抢掠,主要就是为了获取这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物资。但在各国不断的反击和修筑长城之后,匈奴的小规模军事行动能够获得的物资就越来越少了。

尤其是长城。长城其实并不高,在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的时候,其实很难有效的阻止他们的行动。实在不行的时候,游牧民族还可以拆毁长城,打开缺口,直接从缺口通过,进入中原农耕地区。

但长城的最主要目的不是阻止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军事入侵,而是防御和限制游牧民族日常化的小规模、分散的进入农耕地区的抢掠行动。在有了长城之后,匈奴还要南下抢掠,就必须进行规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比如万人以上规模的行动,才有可能。

对中原王朝来说,如果和游牧民族进行堂堂正正的正面决战,其实未必一定会落下风。但是,要在几千公里的长城沿线,也就是传统的农耕与游牧分界线上处处驻军,防御日常化的小规模劫掠,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成本太高了。所以,中原王朝期待的是匈奴能够大规模入侵,进行正面决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像河道一样,把一股股分散的、细小的溪流汇聚成一条或几条大河,再进行正面决战。

当中原王朝的实力比较强大的时候,就会主动出击,或者正面迎战,与游牧民族进行决战,只要能够取得一次大规模的胜利,就会对人口相对较少的游牧民族造成比较重大的损失,换来几年的边境安定。

而当中原王朝实力不足,无法通过正面决战击败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军事入侵的时候,就只能采取其它办法来为自己争取时间。这其中,和亲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办法,尤其是在汉唐时期,都采用过。简单说,就是打得过就往死里打,打不过了就和亲。

对游牧民族政权来说,为什么愿意接受和亲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是中原王朝的缓兵之计吗?当然也知道,但他们仍然愿意接受和亲,就是因为,和亲意味着中原王朝会以赏赐和亲的公主为名,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稳定的给予游牧民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一笔财物。

公主结婚的时候,皇帝当然要赐予大量的财物作为嫁妆。这笔收入对中原地区的豪门大族来说可能并不算很多,但对游牧民族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更何况,在公主远嫁异国他乡的时候,这是为国家换和平的自我牺牲,皇帝会格外赏赐更多的财物。

和亲之后,中原王朝还要经常派遣使者去探望,而每次探望的时候,都是要携带数额不小的财物的。比如汉朝对和亲的公主是比较优待的,会经常派人探望,至少每年一次。而这些名义上赏赐给公主的财物,当然都是要归属于游牧民族的最高统治者的。

也就是说,和亲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一个相对比较委婉的方式,由中原王朝稳定的给予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一笔财物收入,既能满足游牧民族的财物要求,又能保全中原王朝的面子。和亲只是表面,本质是财物。游牧民族首领真正看重的也不是公主,而是这笔收入。

这也是冒顿单于在白登之围明明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时候,却同意放汉高祖刘邦一条生路的原因。因为战争中缴获的财物是谁缴获就归谁,而和亲带来的财物却只属于单于个人,再由单于自己分配,而这也就意味着单于相对其他人的权力的扩大。

《史记·匈奴列传》:

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於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游牧民族首领死后,公主还要继续改嫁继位的首领。新的首领看重的当然同样不是公主本身,而是公主能够带给他的稳定的财物收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