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辑】平山烽火中的爱情—邓拓与丁一岚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这样回忆与邓拓的初次见面:“我和邓拓同志早在1937年秋冬,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创之初就相识了。那时,他同十几位知识青年跋山涉水,远道从太原赶来五台。一见面就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他是一位朝气蓬勃、满腔热血的青年。一经交谈,甚是投机,我喜欢他这种爽朗的性格。他首先告诉我,他已经学会了识别和采集很多种野菜,为的是日后困难时能借此充饥。可见他已经作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邓拓是在1937 年9月乘坐一辆敞篷大卡车与十几个青年一起投奔八路军的,当时他们身上都披着一件刚领的军用黄呢大衣,这是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八路军司令员聂荣臻在路边的帐篷里热烈地欢迎首批新战士的到来。1937 年12月省委的党刊《战线》创刊,1930年入党的青年史学家邓拓主持党刊编辑工作。刊物封面“战线”二字就是他题写的。1938年4月,晋察冀省委决定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改为省委机关报,26岁的邓拓受命主持《抗敌报》工作。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成立,1940年11月,《抗敌报》改版为《晋察冀日报》,邓拓担任分局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

这是一对充满革命激情的伉俪。夫人丁一岚是著名播音员,曾与齐越共同进行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丈夫邓拓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

1941年秋季,日军纠集7万多兵力分六路向晋察冀边区进攻。晋察冀日报也是敌人“扫荡”的重要目标之一。邓拓决定在平山滚龙沟游击办报。9、10两个月中,他们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山庄铧子尖,印刷设备7次坚壁,7次挖出,印报32期。这“七进七出”的故事,成为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的佳话。

敌后斗争是残酷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邓拓他们风餐露宿,以黑豆、野菜充饥,几乎每天面临死亡的危险,在敌人的围困下同敌人周旋。往往是拿枪的战斗刚刚结束,拿笔的战斗又立即开始。邓拓坚定地提出:我们的报,决不能停刊,报纸的存在,就说明根据地军民在坚持战斗。凡有二十四小时较安定的时间,绝对保证出报一期。所以,他带领的晋察冀日报这支新闻队伍即使在最险恶的情况下,人背肩挑也能出版铅印报纸,创造了中外新闻史上罕见的奇迹。

晋察冀日报,报纸的发行量迅速增加到21000份。即使是在反扫荡最频繁的时期,仍然能发行5000到17000份之间。晋察冀日报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坚持出版10年6个月零3天,共出版2854期,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根据地中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区党报。

晋察冀留在邓拓心中的不仅有血与火织成的岁月,还有他和丁一岚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与丁一岚从最初文字相交到结为战地情侣,曾经是当年边区的一段佳话。

-----

-----

丁一岚是“一二九”运动中天津市的进步学生,抗日战争开始后到延安,1938年到晋察冀边区从事妇女工作,任平山县妇女抗日救同会副主任。1941年2月,平山县一个年轻的妇女抗日积极分子被恶毒的公公、丈夫杀害了。出于革命义愤,丁一岚写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通汛《血的控诉》投给晋察冀日报,杀人凶手受到了应有的惩处,报纸于这年6月24日以较大的篇幅发表了这篇通讯。在通讯发表的过程中,担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开始和作者通信,经过近一年的信件往来,他们初晤于平山县的瓦口川。两人踏着月光,漫步存长堤上,互相交谈了彼此的理想和抱负。邓拓将其写在《初晤》、《夜别》两首诗中。

第二年春天,当他们再次相遇在滹沱河边时,约定了终身。丁一岚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漫步在滹沱河畔,漫天风沙代替了清风明月,习惯了的战斗生活,倒增添了几分豪情,我们终于约定了终身。”邓拓以《心盟》为题借诗记情:“滹沱河畔定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

1942年3月7日,邓拓与丁一岚以平山南滚龙沟一间农家小屋为洞房,结为夫妻。结婚那天,200多人为这对新人祝贺,整个十多里长的滚龙沟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尽管当时正处在敌情紧张的时期,但革命的浪漫情怀并没因此而改变。这对革命伴侣住太行山的山坳里度过了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

编辑|元月

来源|爱平山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