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当权者中,谁最生性多疑?答案让人惊讶,不是曹操!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往往都会认为曹操生性多疑。毕竟曹操不仅因为错听了磨刀声,将吕伯奢一家杀害,而且在侍从为曹操盖被子时,怕被人加害而将侍从杀死。后来华佗为曹操治病,当时关羽才死没多久,曹操知晓华佗和关羽有来往,因此自认为华佗很有可能趁着给自己治疗而加害自己,最终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曹操将华佗杀害了。

但实际上,曹操的性格之中虽然有多疑的成分,但他并不是最多疑的人,毕竟在《三国演义》之中的提及那些事情,或多或少与历史都有些不符。更何况多疑是一个政治家的必备品行之一。换言之,如果一个政治家不能够多疑,那么他是不合格的。因此三国时期的当权者往往都很多疑。

比如袁绍就曾因为多疑,听信他人谗言,最后导致谋士田丰被逼死,谋士许攸和大将张郃叛逃,沮授被俘,最终造成官渡一战被曹操以少胜多,彻底退出了一统天下的舞台。而刘备虽然标榜仁义之名,常常表现出自己的用人不疑,如当年长坂坡之战时,赵云寻找幼主而去,有人说赵云要叛逃,刘备不肯信;樊城之战时,糜芳投降东吴,刘备并没有怪罪糜竺;夷陵之战时,黄权走投无路,无奈投靠曹魏,刘备也并没有治黄权妻儿的罪。但实际上,刘备也是有疑心的,当他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实际上是在对诸葛亮进行试探,若诸葛亮真敢取刘禅而代之,只怕刘备不会容诸葛亮活下去。

说到底,三国时期的当权者就没有不多疑的。然而在这些当权者中,若论谁最多疑,其实要数东吴的孙权。看起来,孙权给了四位大都督无限的权利与信任,但实际上,他对这四个人是有很大的意见的。对于周瑜,他能带着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不肯给周瑜五万大军抵御曹操;借荆州是孙权自己同意的,后来却怪罪鲁肃做错了;吕蒙为东吴夺得荆州,孙权却觉得吕蒙不如周瑜;陆逊先后两次保住东吴不失,孙权却对陆逊猜忌,最终将陆逊活活逼死。可以说,对自己手下四位重臣都如此猜忌,是其他当权者无法匹敌的多疑。

笔者认为,或许是因为孙权对权势极强的占有欲,导致他对几乎所有人都抱有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逐渐演变成了多疑之人。而孙权的这份多疑,是曹操、刘备等当权者完全比不上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