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很难,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历史上的儒家道义中,“中庸之道”的基础在于“天人合一”,其实更是一种源于敬畏带来的修为上的自觉。但在尔虞我诈的北洋宦海,一群一言不合即可能兵戎相见的军阀,趿拉着“士大夫”最后的模糊背影,将中庸之道演绎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北洋军阀中带有这样特质的角儿有很多,熟谂“扮猪吃虎”的“东北王”张作霖;善于“鸡蛋上跳舞”的“山西王”阎锡山;亦或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保定王”曹锟。然而在盘根错节的宦海秩序中,再强势的北洋军阀,也不得不向宦海游戏的规则低头,做到不偏不倚很难,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于一代“胡帅”张作霖来说,这位绿林学校毕业的“老炮儿”,笼络人心自然有一套手腕儿。然而正如其教训其子所言,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已不易,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作为北洋一脉三足鼎立时举足轻重的奉系军阀的执缰绳者,民国十一年的暮春,直奉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张作霖一战被打回了现实。旧奉军被灰头土脸地逐出关内,“奉军中兴”迫在眉睫,但是奉军内部的新旧之争也随之而来,老派奉系军阀多是张作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伙计,新派奉系军阀却是其子这个心头肉领衔,张作霖只能尽力做到一碗水端平,积极从中调解,然而仍酿成郭松龄扯旗反奉。

所以说,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和军阀打交道时,保持中庸态度的最好方式,在这一点上阎锡山绝对是一位烂熟于心的角儿。山西这块“四战之地”,阎锡山麾下的晋军论战力在北洋军也不属于上乘,却能保其经营山西数十年之久,“山西王”成为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不倒翁”。在“保境安民”的口号下,阎锡山一直奉行“息兵”以及“不争”之策。北洋军阀为地盘和脸面而热火朝天地逐鹿中原之时,阎锡山则一边遵行北洋中枢的命令,一边却对外保持着中立,两耳不闻省外事,专心致志搞“自存自固”发展山西经济,除非打上门,对于各种势力的拉拢,绝不做出头鸟。

最终,这种装糊涂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晋军由最初的四个旅扩充为十七个师,阎锡山方才在北洋宦海活跃起来。与阎锡山这种主动装糊涂相比,曹锟的中庸之道,充傻卖愣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与帐下良将吴佩孚实在不属于同一个量级的对手。这位直系军阀名义上的首领,遇事首先反应是“子玉何在”,也确实是吴佩孚将其扶上“保定王”之位,鞍前马后,鞠躬尽瘁。因此曹锟也会恰到事宜的装糊涂,无论是在直皖战争前,亲家张作霖问询其有无把握,直言:“我没有把握,但子玉说有把握,子玉的把握,就是我的把握。”亦或是第一次直奉战争开战前,那句“子玉,我老了,一切由你定夺”的坦然,曹锟的中庸之道,在直系军阀“保洛分家”的风波之后,也更符合“中庸之为德也”。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