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风狂雨骤的钱塘江名画,你见过吗?

作者简介:陈珲,女,文史学者,对杭州古史研究颇深,近十多年来又拓以古画证史的方式展开研究,此文即是其中之一片小叶。

传世名画《江干风雨图》,传为明末清初樊圻的名作,纸本水墨设色长轴,尺幅146×7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该画以江边山岸为主轴线,山峦层叠,沿江绵亘,远山隐约;中图切入江湾一角,波涛翻滚,狂风扫荡江面,有一艘大帆船正颠簸江上,一条小舟在快速归航,而更多的大小船只都已安然停泊于湾内,只见桅樯林立;江湾西侧的山脚堤岸上,有不少民居屋舍错列其间,而东侧山麓中,则有一座五进大庭院,围墙周环,楼屋俨然,假山秀石,花木扶疏,门外还有一条细长石径蜿蜒向南伸延。庭院外面以及长径南,绘有几株大树,树的枝叶呈现出正被强劲东南风吹颳飘直样;石径南的大树丛下有一座三孔石桥,桥上有一行旅队伍似10人5驴正逆风行进,最前头的人正使劲在拉不肯行进的头驴,后面有几人骑着驴或步行着,其中还有二人顶风撑着雨伞;石桥南堍有河埠,埠侧大树丛下的水边泊着一艘大货船,船顶上有戴着雨笠的二人正在忙于遮盖,船尾也有一人在忙碌,尾舱内有一少年却在悠闲钓鱼,船头舱内有一妇人在外眺;大船东旁有一艘小舟,戴雨笠的船夫正使劲地往树下撑。很显然,这是一幅作者极力想表现风雨交加下的江干画面,张力十足,动感毕现。

樊圻(1616-1694后),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还在世。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等无不精妙,山水师宋赵令穰、南宋刘松年、赵孟頫等而能自成风貌,为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一。

而追溯起来,这类风雨图的鼻祖应该是明初戴进(1388-1462),其典型作品《风雨归舟图》,绢本水墨,款识“钱塘戴进写”,钤印“静菴”,现藏台北故宫。此图结构舒朗,粗笔为主,水墨晕染,用笔较粗放,开创了对风雨进行直接描绘的方式,给人以震撼之感:在约占画面三分之二的上部构图中,运用浅设色而又水墨苍劲淋漓的技法,以斜刮阔笔扫出山雨裹风的迅猛,远近山峦被狂风骤雨扫颳遮挡,若隐若现的江边山景,唯些许峭岩隐约露头。而在画面的下半部分,又辅以传统描绘风雨的手法,侧面烘托以加强氛围:山脚下有一座茅屋庭院,前后左右的竹林都被狂风吹得齐刷刷地向北倾斜;再南水上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个戴雨笠扛锄耙等物的农夫正被风吹推着前行,身上蓑衣的棕毛都直直地向前飘;其前还有二人撑着雨伞也顺风而行着;桥南水上有一逆风前行的小舟,船头有一老一少躲于伞下,船尾有一戴雨笠的船夫正使劲撑着船,身上蓑衣的棕毛都齐刷刷地向后飘直,犹如刺猬一般;桥与船,一顺一逆,形成了力透纸背的内在巨大张力。整幅画面,强劲东南风横扫,雨斜树摇,动感非常强烈,至今未有过此者,真可叹为神笔!此图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追摩仿画者陆续有人,以致“风雨图”还发展成为一种绘画品类,至今未绝。名目除《风雨归舟》外,还有《风雨归庄》、《溪山风雨》等,樊圻《江干风雨图》也属这一品类。

可以说,直接描绘风雨的强动感场面,是浙派山水画的一种显著特色,故《风雨归舟图》亦是浙派代表作。说到浙派山水画,自然不能不提戴进,因为他就是浙派开创人。浙派是明代重要画派,由于戴进及跟随者多为浙江人,故名。浙派画家众多,部分供职于宫廷,而大部分则是民间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戴进、吴伟、蓝瑛等为杰出代表,有意思的是开创者戴进与殿后的蓝瑛均是杭州人。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戴进,字文进,钱唐人。当宣徳正统时,驰名海内。山水人物翎毛花草,兼法诸家,尤长于马夏。中年犹守师法,晚学纵逸出畦径,卓然一家。”戴进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为书画。宣德初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其山水画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笔法娴熟,落款常为“钱塘戴进写”,也有“静蓭”、“玉泉山人”等;钤印则有:戴文进印、静庵、玉泉道人等。其故居在杭州笕桥相婆弄中,清翟灏《艮山杂志》记:“茧桥北有相婆弄,明宣宗时画士戴进居此,故业现存里中,人人知之……进居有竹雪书房,在京师尝自绘图,杨文敏公荣为之《记》。”杨荣时为少傅,其《为戴文进题竹雪书房图》云:“戴君旧业家钱塘,幽斋剩种青筼筜……一林遥接淇园绿……翠影重重覆书屋……何人为君写此图,故乡景物浑不殊。”可知戴进故居中有竹雪书房,旁有庭院,院中植竹,竹影覆书屋。幽斋,出自唐齐己《幽斋偶作》:“幽院才容个小庭,疏篁低短不堪情。”淇园,古卫国竹林名园,这里是比喻,而非有淇园。清厉鹗《东城杂记》:“戴文进画迹。明宣庙召戴文进入京,为画院谢廷循所忌,逃归杭,隠於诸寺,为作佛教诸像,今东城华藏、潮鸣二寺挂轴,尚有存者。杭人相传,文进初为银工所造钗朶,种种花鸟人物,精巧绝伦,思以是传於后。后见销银者,即已手制也,悔而学画,遂有名,其女亦工画。文进墓,在西湖横春桥。”戴进天顺六年逝于杭州,终年七十五岁,葬于玉泉山麓的行春桥(今洪春桥)附近。

蓝瑛,字田叔,又自号东皋蜨叟、东郭老农、西湖山民、西湖研民、西湖外史、石头陀、研农、吴山农等。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康熙三年(1664)80岁时尚在。其故居在东横河桥东,邻近庆春水城门之曲折处,故名之为“城曲茅堂”。清张鉽《杭都杂咏》记:“城曲茅堂,在东横河桥东,郡人蓝瑛之故宅也。”横河,是西连东河,东过庆春水城门,流入贴沙河的水道,上原有东西横河桥及土桥这样三座桥,民国年间还在,1958年将横河填平为路,现已无桥。但遗迹犹可寻:西横河桥当在今建国中路与大河下交叉口南;东横河桥则在今大学路与大河下交叉口南;土桥大致在今马坡巷与大河下交叉口处。蓝瑛生前好友龚翔麟《城曲茅堂感旧》诗云:“病叶黄堆径,寒流绿映门。斯人不可作,茅屋至今存。”由“寒流绿映门”可知其屋应在横河北岸,并位于东横河桥与土桥中间的偏西处,即距大学路不足百米处。十多年前,有蓝瑛雕像立于艮山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的东南角,许多人感到莫名其妙,笔者猜测可能是被“城曲”一词的解释所误,因“城曲”一般是指城角,可能放置者以此认为是艮山门东的城角了。其实“城曲”也可指城门,这一带称为“城曲”并非仅此一例,如一幅清《皋园雅集图》上的多篇题跋,分别有:兹园背城曲、野意城曲老、城曲三分水、茆堂轩敞背城曲等句,皋园原先为金衙庄,正在庆春水城门之稍西南处。

蓝瑛在杭州的居所可能不止一处,但画作上常署明的“画于地”,如西溪之凝紫山庄、西溪之方山草堂、西溪草堂、西溪山庄、西溪之香圃、西湖香延亭、南屏升阁等,这些并非是蓝瑛的居所画斋,如西溪草堂是冯梦祯的别业,而西溪山庄则属高士奇,可见蓝瑛只是客居或暂留而已。蓝瑛还常于船中作画,如《江皋话古图》自题:“江皋话古,关仝画法,辛卯清和,蓝瑛师其意于醉李鸳湖舟中。”知于嘉兴南湖游舟中所作;而《江皋飞雪图》自题:“江皋飞雪,东郭老农蓝瑛画于西湖舟中。”既在西湖舟中作画,可见“江皋”应该是指钱塘江边高山,甚至就是指皋亭山。

蓝瑛一生以绘画为职业,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在明末画坛上的地位和成就十分突出,并启领了一批从学者,同时代的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也都受他的影响。画史认为:“金陵派”中龚贤、樊圻、高岑、吴宏、邹喆的画迹中,多少都显示出与蓝瑛画派有一定的渊源。而樊圻所绘《江干风雨图》更是浙派山水画特色显著:在画面的动感方面,显然深受戴进《风雨归舟图》影响,努力描绘强烈动感的风雨场面,但是两图相比较,樊图追仿戴图虽明显,却在表达风雨的力度上弱多了,故画面更为柔和细腻,偏于典雅;在画材方面,比较接近,也是由山、江、桥、船、人、屋、树等组成;而呈S形的主轴线及主体构图,则又与王蒙《秋山草堂图》如出一辙,就连层山叠势也大致相同,可见这部分是仿王蒙的。

除黄、王之外,蓝瑛亦多有仿其他元四家之作,若以王蒙、黄公望、吴镇、赵孟頫为元四家,便都是浙江人,并且学界还认为,“浙派”隔代继承了南宋院体山水画风。由这样的视角来看,其实只要打破时代的分割,那么浙派山水画便可直追到南宋。而若改由地域的视角来看,南宋山水画—元四家—明浙派,不仅都活动在浙江,且还都属于钱塘江地域范围,并且多有钱塘江题材画作,如南宋《钱塘观潮图》《钱塘秋潮图》《月夜看潮图》等,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丹山瀛海图》《秋山草堂图》等都是,可见都受到钱塘江的文化风情所孕育,正是感受于钱塘江的特殊地理环境与气候融合而成的那种不同寻常之变幻无穷景象,那种疾风暴雨奇特大潮,有时甚至是瞬间万变,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当地深厚的人文风情,极大地激发了画家们的灵感,于是各有妙笔,汪洋恣意,但以湿润的灵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景色为共同基本点。划出这样一种跨时代的画家画派群,或可称之为“钱塘江画派”,而浙派山水画,无疑正是“钱塘江画派”的承前启后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