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与班婕妤的哪首诗有关?

原标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与班婕妤的哪首诗有关?

恋爱中的人,一旦度过甜蜜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受——“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他视她“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她视他为“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

可“初见”前面加一“若”字,一切的美好都不复存在。所以便有了班婕妤“秋风悲画扇”的情事——

《团扇诗》

又名《怨歌行》

汉·班婕妤作

新裂齐纨[wán]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弃捐箧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注:本诗押仄声韵,雪、热、绝 属“九屑”韵,月、发 属“六月”韵,因诗为古风,邻韵通押。

班婕妤,古代著名的才女,工于辞赋,善诗,汉成帝之妃,以贤德称。

班氏入宫不久,因为美貌出众、富有才情,深得汉成帝的宠爱。为了美人能常伴左右,汉成帝特意命人打造一架大的辇车,约班婕妤一同乘车游玩。班婕妤婉言谢绝,说:“古代贤君都有名臣在侧,而夏商周三代的末代君主才会与美人同坐,您如果与我一起乘辇,那么跟亡国之君的行为有什么区别?”(“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

成帝认为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善其言而止”。后来,王太后听说此事,对班婕妤十分欣赏,称赞道:“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王太后将班婕妤与春秋时楚庄王的贤后樊姬并称,可见对其评价之高。

可惜,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汉成帝便整日沉溺歌舞,逐渐疏远了班婕妤。迫于赵飞燕的诬陷,班婕妤选择抽身离去,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这意味着,她的余生将付与寂寞的深宫,再也得不到帝王的宠爱了。

于是,在一个凉风初起的秋日,她写下《团扇诗》,借团扇遭弃的命运来悲叹自己的身世。

全诗通篇用“比”的写法,将一个后宫女人由宠到弃的一生刻画得极其警策动人。

前四句写团扇制作的过程——“新裂齐纨素”“裁为合欢扇”,先从织机上裁下一段精细的丝绢,再将丝绢缝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团扇。“纨素”即白色的绸子、细绢,本就洁白无瑕,更何况是“新裂”的呢?所以说“鲜洁如霜雪”。丝绢精美还远远不够,须要经过精工细作,方能成为一把“团团似明月”的精巧之扇。这几句暗示女主人公出身名门,品质高洁,气质纯美。非但如此,她还有姣好的容颜,如明月一样动人。而且,她也嫁得良人,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

新制的合欢扇,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摆件,物有所用,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所以有了“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两句,言团扇经常陪伴主人左右,为他拂去燥热,送来清凉。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意思是,这是作者在写自己受宠时的情景,是啊,班婕妤不是与汉成帝形影不离吗,她还是他的良师益友,为他解惑排难,不正像团扇一样,“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吗?

可是,团扇如有情,它一定会时常担忧:秋天一旦到来,凉风了吹散炎热,它就成了无用之物,甚至被抛弃到“箧(qiè)笥(sì)”中,此时,它与主人的情意便一刀两断了。

然而,团扇无知无情,它自然不会“常恐秋节至”,真正担忧的该是作者自己。

“秋节至”,万物衰败,这里象征作者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因而用一个“恐”字;“凉飙”即凉风,喻丈夫的新欢,“炎热”喻炽热的感情,男人一旦有了新欢,便辜负了旧人的深情,故用一个“夺”字。“箧笥”即弃置旧物的竹箱,喻指冷宫,表示情意断绝,故称“恩情中道绝”。

读完,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古代女子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即使才貌出众,也不过是一件精美的玩物而已。班婕妤如是,后代千千万万的女子亦如是。

另外,作者以团扇自况,可谓前无古人,尤为新奇而警策。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团扇”也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成了美人迟暮、爱驰宠歇的代名词。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等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