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心怀天下的士大夫,忧国忧民,一身风骨傲然!

每当谈及宋代,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俗话说,武将取政,文人救国。一到国家危难之时,许多文人们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当中,如何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作为自己的武器,抒写对这个时代内心里所埋藏的感叹与哀思,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范仲淹。

北宋自建国以来就是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因为当初宋太祖为稳固政策的需要,一直以来都是重视文官制度而轻武将,同时为了防止地方造反,会设立众多的甲士,这直接导致了宋朝的军事实力不断地下降。因为多年政策的延续,各地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十分严重,导致了各种农民起义,使得宋朝成为了强弩之末。

在这种危难的时候,范仲淹为拯救国难而站了出来,他心怀天下,针砭时弊,对于政治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实际意见。当时的范仲淹还只是在泰州当一个负责管理盐的小官,平日里只负责这些国家垄断的盐的运输。然而因为海边堤坝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开始决堤了,导致许多百姓的农民、民居全部毁于一旦,人民苦难深重。

为了能够将百姓救出于水深火热当中,范仲淹以身作则,连续上书陈述海堤利害,文中句句针砭时弊,恰到要点,同时提出在沿海重修堤坝的建议,不久之后,皇上出于范仲淹对百姓的体恤,将他调为了当地的县令,并负责监修海堤一事,民众多受其利,在任期间为民着想,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父母官。后在应天府时期,因为范仲淹的才名远扬,当时的晏殊于是便邀请他来到书院执教。范仲淹欣然接受,在主持教务方面更是勤勉力学,教导有方,他对于那些富贵与贫穷子弟都一视同仁,在当地的教学当中影响巨大,经常与学生谈论国家大事,强调士大夫为国报国的己任,还特意加强了学子们对于品质道德的修养,这让整个学风焕然一新。

虽然范仲淹身居地方,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心却从未停过,在地方任官之时体察民情,深思熟虑,经常向皇上上书请求改善财政、整顿吏治、安抚百姓等,因为范仲淹对于治理国家的独特见解,受到了当时宰相的欣赏,于是便极力推荐范仲淹来朝为官,皇上准许。在朝为官的期间,范仲淹更是展现了自己为国而不畏惧权贵的傲然风骨,当时皇上喜好娱乐,范仲淹极力陈述皇上因减少游玩,以治国为重。特别是遇到皇上所做的不对的地方,他都是秉公直言,从来不会畏惧自己说错了什么。就连当时的晏殊都告诉他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轻率,否则会连累到别人,但是范仲淹据理力争,说自己即使是死也要坚持正义,让人敬佩。

在庆历年间,适逢国家处于改政期间,范仲淹极力上疏陈述自己关于政治改革的建议,其中多有为民谋利之举,同时仁宗将范仲淹任位参知政事以此来推动改革的继续进行,范仲淹在位期间也是忠于职守,念天下苍生为重,对于发生的天灾人祸,经常是夜不能寐,一直以爱民著称,不过范仲淹在对于宋朝体制上也多有见解,他主张恢复武将,扩充军力,可惜未获准。

晚年的范仲淹还在地方任职,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他欲辞官回乡,当时百姓都殷切挽留。后有人看到他有隐退之意,便建议他去购置田地,随即就遭到了范仲淹的严词拒绝,他为官一生,无时无刻心都在民,从未为自己考虑分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