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座城市,日本很想摧毁,说:日本也有,世界不能同时有两座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虽然和日本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可是作为邻国,日本对中国却一直暗中流着口水。一步步从羡慕到嫉恨,从嫉恨到拿出实际行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小日本变成大日本。

当然,日本对中国的感情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这就是现实版的“因爱生恨”的例子。历史上的日本,很长的时间内,都是中国封建王朝后面的小跟班,爱学习。在羡慕中学,在学习中继续羡慕。

对于日本人学习古代中国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日本人取名,爱用一个“郎”字,而这个郎字,也是从唐太宗李世民身上获得灵感的,李世民的小名叫做三郎。日本人一看,中国那么伟大的皇帝,名字取得太好了,接地气,顺民意,于是他们以后的名字中,就多带了“郎”字,目的是向中国皇帝看齐。

这些其实都是日本学习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小插曲。其实在大的方面,从政治制度到文化理念,从风俗民情到城市建设,只要能学,就一定会认认真真地学习。唐朝时候的日本,最羡慕的城市就是中国的长安。那个时候,长安是世界上最为富裕、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国际城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市容市貌,都是首屈一指的。

日本人来到长安一看,就好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眼花缭乱,两只眼睛都不够使。可是没办法,再好的东西都是中国的,这个不像其他东西,可以拿回去炫耀一把,搬是搬不走的,那怎么办?直接复制好了。

因此在今天看来,复制词语的最早实践者,无疑是日本了,因为他们复制的太认真了。在日本国内,仿造唐朝长安的样子,修建了京都。一切样式都是完全模仿长安的样子,只是缩小了很多,这也没办法,当时的日本,国力还不行,所以在财源紧张的情况下,就只好委曲求全了,小一点没关系,只要像就行。

可以想象的是,在唐朝时候,如果一个长安人被蒙着眼睛带到日本京都。晚上睡着了,清早醒来一看,这不是唐朝的帝都长安吗?在揉揉眼睛一看,大街小巷上都是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这才明白遇到了山寨版。

日本人对长安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到了近代,日本强大了起来,在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日本人由爱生恨的心理就爆发了。日本最想破坏掉的中国城市就是西安了,因为今天的西安,就是千年以前的长安,既然日本国内已经有了山寨版的长安,就不允许中国再有。

所以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西安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多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但每次都被勇敢的中国军人给打退了。

直到日本投降,日本还是没有实现破坏掉这座城市的目标,对于厚重沧桑的中国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