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是怎么封官的?前朝官员中,只有1个人沾了边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自成进京也有自己的一套东西,而且在西安时就有准备了,还给原来有叫法改了个名称。虽说他的的文官连六部都凑不齐,但前朝800多名有功勋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却有遭受他的拷打迫害。这么做看似“有骨气”,实质上将他作为农民的“仇官心态”暴露无遗,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他的败局。

李自成

《明史》:“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至是益尽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从事,六科曰谏议,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院曰弘文馆,太仆寺曰验马寺,巡抚曰节度使,兵备曰防御使,知府州县曰尹、曰牧、曰令。”

六部—六政府

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这中间虽然有一些变化,但不是很大,均为组织形式和权力的演变。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宋元如斯。

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司官曰从事”,即是将“尚书”改称“从事”。

六科—谏议

六科,不隶属于其他单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负责“谏言、监察”等事务。六科长官叫“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但权力非常大。主要有这么三项工作:“封驳”、“科抄”、“注销”。

“封驳”:即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

“科抄”:即“科参”,稽察六部事务;

“注销”: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明朝官员画像

十三道—直指使

“道”最早出现在在秦代,和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某路军或者某方面军的总司令。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明朝建立后,撤销了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省。明朝有两京十三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这就是十三省的来历。

翰林院—弘文馆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太仆寺—验马寺

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车马“总管”,也有地方下属机构。明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

明朝员服

巡抚—节度使

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节度使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后改称都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兵备—防御使

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知府州县—尹、牧、令

知府,也称太守,州府最高行政长官。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知州,明以知州为一州之长,辖县不辖县区别: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辖县为直隶州,隶属省,级别与府相同;不辖县为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知县,俗称“七品芝麻官”,为一县的主官。

明朝官员服饰

《明史》中说,李自成召见朝官,他南面而坐,牛金星、刘宗敏、宋企郊等人在左右杂坐,依次喊各人的名字,分三等授以官职。四品官以下的官员,无不不顾廉耻地接受“伪命”,三品以上官员只任用了前朝原侍郎侯恂。

侯恂(1590—1659),明户部尚书。崇祯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开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狱。李自成攻破北京“被任命”后,谢绝任官,归家隐居。此人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奸,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

前朝其他官员都去了哪儿?明史的说法是,勋戚(有功勋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周奎、朱纯臣、陈演、魏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都被送到刘宗敏营中,被拷打索要贿赂,甚至烧灼肌肉,折断胫骨,备尽惨毒。

李自成等人画像

这么多的人被李自成这样处理,说明他对前朝官员恨之入骨,缺乏战略性眼光,而他的文官连六部都凑不齐。他认为只要推翻明朝就是胜利,却大错特错,这正是他作为农民仇官的具体反映。。今天,我们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即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坏人”,在这个问题上当然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人品。(文/路生)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