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项羽宁死也不过乌江?除了心高气傲的性格,这个原因才是真相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英雄人物,有成功者,有失败者。而其中最让人惋惜的,三国时期的项羽应该能算得上其中一个。关于项羽,后人创作出很多形式的影视作品,尽情地展示了这个乱世中的枭雄英勇柔情却又无奈的一面。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诗把项羽的英雄情怀诉说的淋漓尽致,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项羽。只是大家都有疑问,为什么这个江东人士,再垓下之战后,宁愿选择自尽,也不愿意回到故土东山再起,其实深究下去,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首先,项羽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对虞姬如此,对乡亲们更是如此。如果兵败退回江东后,刘邦必然会乘胜追击,带领大兵打到江东。而项羽自己也明白,经历过垓下之战,自己的军力大大消弱,一时半会也难以再次组织能够与刘邦相抗衡的队伍。即使乡亲们都支持他,愿意加入自己的战队,训练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而狡猾的刘邦必然也会考虑到这点,根本不会给自己太多喘息的机会。所以如果退回江东,无形中就等于亲手把灾难带到了乡亲们们面前,给故土带去硝烟弥漫的战争,而最关键的是,在这场战争中,自己并没有胜算。

其次,项羽心高气傲,就和现代很多人的想法一样,出外混,必须混出个人样,否则绝不回乡。衣锦还乡也许是项羽最大的心愿,可是战役的失利让项羽彻底失望,他觉得愧对自己的家乡人,觉得没有颜面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所以,他宁愿在远离故土的乌江边,用一把冰冷的剑结束生命,也不愿意看到老乡们对他失望的眼神。

再次,古代人都信奉神灵,更是知晓天意。从个人魅力而言,项羽骁勇善战,武艺高强,比起刘邦,绝对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消灭秦朝的战役中,项羽率领的军队更是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项羽性格有着粗暴的一面,因此没有得到民心,反而刘邦在谋士的一步步精心策划下,很好的利用了舆论的力量,所以,项羽逐渐进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可是每次和刘邦交手,项羽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慢慢的一蹶不振。面对民心,面对天意,项羽明白大势已去,所以宁愿自刎在乌江边,也不愿过江回乡,这个原因才是真相。

项羽虽然早已逝去,但关于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对于项羽来说,这也许是另一种安慰吧,至少后人都能记住他,记得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项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