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其实,相似于“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这个人就是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曾问: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显然,这不是与民国时期的差异或者教育体制弊端所能回答的问题。应该从更深层次文化根源中寻找答案。首先,文言文缺乏严谨的词汇概念,导致逻辑思维滞留在归纳推理水平,没有发展到演绎推理高级阶段。最为典型的示例就是“勾股定律”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异同,定律仅仅是规律的发现,定理则是演绎法的成果。其次,“尊师重道”的学术传统,终将异化为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的自我阉割,崇威媚权。第三,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学术思想窒息,缺乏最尖端思想的刺激。无论民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大师辈出或学有所成都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