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回銮时的乱象:宦官搜刮吓跑沿途知县,慈禧装作看不见

晚清拾遗录(二十六):上梁不正下梁歪。

光绪二十六年,紧紧攥着大清缰绳的慈禧太后,仍然没能避免这艘破船偏离航道。一场“拳变”加上与“十一国联军”开战,晚清这头死而不僵的巨兽,算是折腾完最后一丝精气神。“补天木”李鸿章填了进去,在这位名声不佳的裱糊匠身后,处处投机的宦海“蠹虫”仍在争先恐后地分食着大清最后的气血。次年十一月三十日,一再拖延的两宫回銮,正式在西安启程,原因是慈禧太后没有弄清楚洋人对她的态度,“好勇斗狠”的晚清庙堂,在这场赔本买卖中,慈禧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在大臣们一再转达洋人对她“没有任何恶意”之后,慈禧方才下定决心返回京师。

其实,慈禧在得到“宫中所藏之宝物,未被联军所掠”的报告后,回京的心情方才更加迫切,因为她“恐太监等窃取也”。确实如此,在庚子大乱中灰头土脸的晚清宦海,也只有宦官这一种人,跟随两宫西狩时虽说也狼狈不堪,却着实发了一笔横财。两宫在西安起驾的那一天,张灯结彩中盛大的仪仗,伴随着不能跟随返回京师的皇族亲贵的哭声,城内一片混乱。不过三千余人组成的回銮车队,逃亡中的慈禧太后仍然富可敌国,这些所获还是经过宦官的层层克扣。然而回銮路上的第一站临潼县城,两宫马队的食宿就不太顺利。临潼知县夏良才直接逃之夭夭不见人影,全城烟火饮食一概全无。

但是,尽管“王公大臣多至枵腹,内膳及大他坦均不得饱食,大他坦且无烟火,夜间殿上竟不具灯烛。”太监前去报告:“此间办差,一物未备,县令亦未在此伺候,请太后示下。”谁知慈禧没有发怒,只是说:“应用之物,在我这里拿几吊钱去买吧”太监们对慈禧的平和表现感到惊讶,“上赏内银二百两,令自觅食,亦绝异之事。”其实慈禧只是在选择睁一只眼闭一眼,太监们很清楚是怎么回事,毕竟他们提前到达这里准备一切的时候,按照“规矩”向知县夏良才索取三千两银子的见面礼,以便可以在两宫面前“美言几句”。

不过,夏良才就是不给,结果太监们把夏良才准备的东西都砸了,“并水缸共击之”。连水缸都不放过的太监,还寻殴知县,夏良才只有“骇而逃,匿避于乡村”。然而不甘心的太监,绝对不能放过狠捞一笔的机会,到了洛阳地界,他们对当地知县发威,说给太后准备的木炭不符合宫廷的“尺寸”,知县送了银子方才了事。在郑州接驾的知府李元桢自然懂得“礼数”对于宦官们也好生招待,筹备迎驾连续好几天没敢合眼,銮驾沿途铺上黄沙修整成“叠路”,搭建的“彩棚”里有专人侍候,郑州全城“鸡上笼,狗上绳”以免惊了驾。

最终,在疲惫和紧张中,李元桢在两宫的马队刚一出他的管辖地界时,一屁股坐在郑州和开封两地的交界线上,站都站不起来,最后是被差役们用独轮车推回郑州东门换乘轿子。在轿子里半昏迷的李元桢,嘟囔着说:“太后过去啦,我的命保住啦。”次日升堂,衙役们发现这位知府大人一夜之内“须发皆白”。殊不知在临潼知县夏良才逃跑后,因为宦官的告状被抓回来,本该掉脑袋的事情,慈禧太后仍然是“从宽免议”,也就是说为虎作伥的宦官,是跟随慈禧的寄生虫,这群蠹虫的的成色,慈禧自然是了如指掌,毕竟“上下醉梦”的原因,更多的是来源于上行下效。

参考资料:《庚子拳变始末记》、《长安宫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