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意大利炮,当时有能力自主研发,没能普及原因令人唏嘘!

电视剧《亮剑》相信不会没有人会没听说过,很多不是很关心军事的朋友也都听说过"意大利炮"这个词语。"意大利炮"来源于《亮剑》中男主角李云龙的口中。当电视剧直播喊起"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上来"时往往会导致直播间弹幕爆炸,满屏的"意大利炮""开炮"。让人心生豪情,感慨万千。

而观众们大多也是抱着看电视剧的心态在看亮剑,不会深究关于意大利炮的真实来历。

观众们看到的是开炮的瞬间,炮楼灰飞烟灭,看到的是抗日人民军队的敢爱敢恨,有仇必报的豪情,观众们才不管到底是不是意大利炮呢!然而。实际上这个意大利炮还真的不是意大利炮,而且这个意大利炮在当时中国是有能力制造的,如果加以重视,人民军队可能都用上了这种炮,抗日战争也就因此而早些胜利!

一:"意大利炮"不是意大利炮

这门"意大利炮"并不是真正的意大利货,而是法国制造的1897式75mm野战炮。

1897式顾名思义就是法国在1897年研制成功的火炮,这种火炮也算是一个经典的类型,这是世界第一款装有反后座装置的火炮,之前的火炮射速太慢,经过改装后能力大大提升,火炮射速竟然高达15发每分钟,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火炮,它也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饱受战争双方的好评!产销量也高达20000门以上,这是普通火炮无法企及的。

根据史料记载,一战时期意大利就是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样的法制野战炮,而炮身上也因此刻的是意大利文,之后战争结束这些火炮就成为了淘汰下来的旧货,辗转又被卖到了中国用在了中国的战场上。

在抗战战场上算是出尽了风头。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在意火炮的出身,只要好用,威力够大就行,有些人说炮身上是意大利文所以便有了"意大利炮"的称呼。

二:火炮稀缺、一军难敌大队

小说《亮剑》一直被业内和观众评价为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历史。《亮剑》中的各种战斗场景,人物性格,故事线路的刻画都远强于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抗日剧。

"开炮"李云龙一声令下,炮楼瞬间被打下,战争也被迅速的结束,可见其威力之大。但亮剑中二营长也提到意大利炮的炮弹太少,只有7发,用完就没了,炮也就没用了。

火炮是当时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二战中欧洲战场一次出动数千甚至上万门以上的火炮的战役司空见惯,双方谁没火炮就等于已经输了。然而在中国战场上,不仅仅是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没有这种炮,整个中国军队所拥有的火炮数量也缺少到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1935年,国民政府统计,发现全国可用的火炮仅有456门,而实际上,在抗日过程中派上用场的只有200门左右。曾有国民党将领因道路和日军袭击原因而丢失12门火炮而被军事法庭判刑,可见火炮的重要性和稀缺程度。

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战地记录写道,"当发起进攻时,他们(中国军队)得到了2门大炮负责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生产的75毫米炮。只有200发炮弹,所以用起炮弹来好像一个守财奴数金币一样。中国士兵步行上山,死在太阳里,他们没有掩护,没有空军,大炮。8月底,日军发动进攻,5天后,这支中国军队完全消失了"。

从白修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稀缺。甚至可以这样评价当时的装备情况—1个战区的火炮能力不如日军1个师团,1个军的炮火能力压制不住日军1个大队。

三:自主研发、破于政府

"意大利炮"是法国在1897年研制的火炮,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已经问世40年了,设计落伍,科技含量低,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发像"意大利炮"的火炮。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批炼钢厂、机械厂、化工厂甚至兵工厂,在20世纪初,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炮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就已经能够生产和"意大利炮"同口径同技术水平的火炮了。1905年仿制成功的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山炮,基本已经实现零件全国产,甚至一些有远见的地方军阀主导的兵工厂制造出了更大口径更先进的火炮。如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生产过100毫米、105毫米甚至240毫米重型榴弹炮,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生产过75毫米、88毫米山炮野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