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7座精美牌坊,藏身于千年古驿道上

我们都知道安徽歙县多牌坊,殊不知,在川南小城隆昌古驿道上现存牌坊17座。

隆昌县的牌坊始建于大清道光18年至光绪13年间,虽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民国以来的百年风云,却依然苍劲古崛,巍然屹立。

摄影/颜国良

古牌坊

在隆昌县城北关吃完饭,如当地人一样遛弯,缓行上山,眼前矗立着一座通高15米,面阔10米的山门石坊。整坊造型高大雄伟,每一鳌尖上方站立一只像恐龙一样的神兽,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神兽都在对天拜祭,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感。这便是禹王宫山门坊,比较奇特的是,牌坊顶楼下当心间为“九龙匾”。在古代,九为数之极,代表至尊地位。这样的礼制级别在隆昌石牌坊中是最高的、唯一的,在全国的石牌坊中,也极为罕见。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是谁修建的禹王宫?导游告诉我们,隆昌是一座“移民”城市,清康熙年间,湖广大批移民来到四川,由于湖广人以大禹为祖先,遂建禹王宫来祭祀。在禹王宫内,还可进行聚会、解决纠纷,甚至是给人施舍饭菜等活动,故又称作湖广会馆。

从山上下来,穿过后修建的仿古商铺,像当地人一样踩着青石板路,走在石牌坊下,“孝子”“德政”“节孝”“百岁”“功德”,每日经受着它们的洗礼。

隆昌是出“清官”的地方,17座牌坊中有五座为德政坊,最早的一座是“牛树梅德政坊”,牌坊上写着“乐之君子,民之父母”,西面侧门楹联写道:“鹤署承清德教民以孝,琴堂听讼明对己从廉。”他在任期间,以减徭役、劝农桑、戒科饮、禁强暴、清狱讼的卓异成绩手百姓拥戴。

最具代表性的肃庆德政坊,是为表彰大清咸丰年间,时任隆昌知县的一位名叫肃庆的官员修建的。当地百姓为感谢这位清廉刚正,德布一方的父母官,自愿捐资修了这座牌坊。碑坊横额上那“政在养民”四个大字与今天所倡导的“执政为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美的一座则是嵌瓷观赏坊,牌坊不在县城内,而是藏在渔箭镇王家店村大柏林庄园天井内。而其功能纯为配合庄园建筑格局,以恢弘气势,展示富有而建。

云顶古寨堡

除了古牌坊外,隆昌还有一古——古寨堡。

云顶古寨堡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由从湖北麻城入蜀的郭孟四所建,经历三个朝代,民间有“云顶国”之说,因其地盘纵横县南四十余里,如古代诸侯小国;且兵多粮足,固如城堡;加之族权高于一切,族长政由己出,有生杀予夺大权;甚至不受制于官府,权势财富在当地无有能敌。寨内建筑按明清风格建造,计有寨务局、邮务所、演武厅、兵棚及学校。

进了城寨,顺着石板小路拾级而上,有几个蓄水的池子,是旧时郭家人贮藏粮油、煤炭所在,可维持寨子所有人丁生活多年。彼时有算命先生说“收租不过十万担”,所以即便是在云顶寨的鼎盛时期,山寨每年收田租九万七千多担。

城墙内还住着零星几户人家,鸡鸣狗吠虫叫,有老人偶尔探出头来看一眼,过往的繁华和热闹早已不见,在一个演武厅旧址的坡上,阔大的台地已犁成田园,早已不闻刀枪声,且人烟稀少,山野气息扑面而来。

出了城门,左转是云顶场。清朝末年,郭氏族人在云顶山下修建云顶场,云顶场由“T”形的三条街组成,街面建有商铺上百家,这里很快就形成了具有云顶寨特性的商业形式。这里有铁匠铺、茶馆、药店,各行各业应运而生。生意人多起早,云顶场至今保留着一种奇特神秘的“早市”习俗,也称赶“鬼场”。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期,凌晨三、四点钟,远山近岭灯笼火把沿森林小径接踵而至,场上街檐下亦齐刷刷灯火通明,买主卖主讨价还价,主人客人争多论寡,喧闹之声不绝于耳,至天亮约六、七点钟便人走场空烟消云散。

如今郭氏后人纷纷离开山寨,走向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谋求更大的发展去追求更大的财富。

夏布

同样由湖广人带到四川的是麻布编织经验,与本地的生产技术融汇交流,织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隆昌夏布。

隆昌夏布,又称苎麻布,因布料凉爽,适宜夏季穿着,被称为夏布。周兴镇是一个典型的夏布生产小镇,更是隆昌夏布重要产地。目前镇上有四五家小型作坊,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一匹夏布,要经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筘等十余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即使是一名熟练的工人也要花两天才能织上一匹(约23米)夏布。

当地的村民一般十七八岁便学会了这项技术,农忙干农活,农闲期间便来此做工,体弱的老人做一些简单的绩麻,一个月也能挣上几百元钱。

由于原材料比较昂贵,所以一匹布的售价差不多要一千多元钱。

天然材质的夏布,经历了层层工序,方从一缕丝线,成为一块凉爽的布匹。在各种纺织原料大行其道的今天,夏布依旧以其朴质的外表和丰富的内在于很多人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END

内容:由百代旅行原创出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者:高进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