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山与相声

自本世纪初就与中国民艺结下不解之缘的陈小山先生,常为京剧、曲艺前辈颂扬。该人对传统相声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近年来相声史论的作者对其历史功绩有所忽略,在此谨据所知聊作补白。 【张小山先生的照片找不到了】

1914年,当焦德海先生携受业弟子张寿臣登上北京“城南游艺园”的“杂耍”舞台时,师生合演的《子母哏》、《家堂令》、《对对子》、《大相面》等,得到了听众的认同。尽管他们上前四场,后边还有万人迷、张麻子的相声,但观众对15岁的张寿臣的逗哏格外欣赏。这除了老师的捧哏全力以赴外,多亏了陈小山先生的幕后指点和监听斧正。

焦德海

焦德海与张寿臣上演每段节目,必先征求陈先生的意见,投入排练时请陈作第一听众,以随时修改不妥之处。如言词粗野,形象恶劣的,陈就及时指出改正。对于用父子、夫妻关系和生理缺陷逗笑,陈认为“让人听着不舒服,笑得不自然”,因而《树没叶》、《搞交情》、《红事会》等节目,他们自动放弃不演,有些节目边演边改。

20世纪30年代的张寿臣

有些“歪唱”类的节目,如《黄鹤楼》、《捉放曹》、《全德报》等,张寿臣本不喜爱,排练和演出时未能全神贯注,陈先生就启发他们多看京剧,培养兴趣。更要赋予歪唱以思想内容:讽刺一知半解,夸夸其谈的人;说明看事容易做事难。

张寿臣学艺时,陈小山常以“像不像”为标准,并向其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与社会常识,常使张有顿开茅塞之感。如当时万人迷与张麻子演的《粥挑子》、《豆腐堂会》深受观众欢迎,有“粥李豆腐张”之称。他们轮换逗捧,《粥挑子》由李德钖(万人迷)逗哏,《豆腐堂会》由张德泉(张麻子)逗哏,各有佳妙之处。张寿臣子观摩中记住主要内容,请焦德海为他“过活”和找细。有一次,他们正在认真研究台词和语气处理时,陈小山来了,听了一会,沉着脸说:“可以学,但现在不能上演。”焦德海误以为这是避免与万人迷、张麻子重复演出,就说:“我们不在这儿演,溜熟了上别处去演,艺不压身嘛!”陈先生摇头说:“不是这意思,这类活儿小张使着不像。”他分析了这两个节目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属性:《粥挑子》表现市民的贪欲,《豆腐堂会》表现无赖戏弄艺人的生活,而当时15岁的张寿臣体会不到也演不出来。陈小山这类有益的点拨,给求艺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师生都尊陈为师。张寿臣晚年每提此事都不胜感慨,常说:“在学相声上焦李都是我的老师,在文学上、历史知识上多亏了陈先生的指教,他永远是我的老师。”演着像不像?主要是生活体验和情感投入问题,张寿臣传艺时常以此为尺度启迪学生。

张寿臣表演单口相声

陈小山曾任京东宛平县令,后定居北京,他除饱览群书,设馆执教外,也精于民俗学的研究。暇时乐于与艺人交往,互学增悟。

一次,他在广和楼观看丑戏《琢州判》,因涉及官场积习和公堂对质,看过戏后,他立即到后台对丑行前辈郭春山说:“今天我可得耽误你点时间。”郭请其赐教,他当即为其讲述了与剧情有关的知识。当谈京东各县的分布、排列时,陈先生根据任职时编修地方志的经验告以:“通、三、武、宝、蓟、香、宁、大、宛、琢、良、房、昌、顺、密、怀、平。”由于顺序得当,顺口易记,郭用于演出和教学,而且教学中总要向学生交待:“我这是跟陈先生学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