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圣旨都是怎么开头的?难道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我们在看历史剧的时候,遇到太监读圣旨,基本上一打开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弄得跟我国古代社会皇朝的既有定式一样,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还真不是,这句话实际上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哪来的。在秦王扫清六合,天下一统,始称皇帝后,并没有明确规定圣旨开头要用什么统一的格式。秦朝的时候,只是有一种‘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并且那个时候也还没有圣旨这一说法,皇帝发布的不同命令只是用制、诏、诰这三个字,汉代基本沿用了这一传统。此后的各个时期也是基本没有什么统一的开头,只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辞改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同样是为了证明皇位的天明所在,也并没有用在颁布诏令之上。

时间进入到唐代,当时的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全部经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所以到了唐代,皇帝的诏令才有了统一的开头,就是“门下”二字。所以要是唐代宣读皇帝诏令,太监一打开,就得先读‘门下,如何,如何……’。

直到宋代,皇帝诏令才开始被称为是‘圣旨’。且沿用了唐代制度,以门下二字开头。到了元朝,圣旨一般都是有汉语和蒙语两份。用蒙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一般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开头。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一般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开头。

再到明朝,注意,那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要出现了!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复我汉官威仪,他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奉天命而为,所以才能成功。但是在朱元璋登基的前十个年头中,发布圣旨却是以‘参酌唐宋’为开头。到洪武十年以后,才改成我们现在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且这个诏曰,也不全是诏曰,还有“制曰”,“敕曰”。这一习惯被一直沿用了下去,直到我国皇朝时代的最后终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