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城的内容,恍然大悟,原来在我国城市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安春)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长安城中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及城中繁荣喧闹的景象。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战略地位更是突出。通过历代君主的不断完善,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划整齐,艺术处理成熟,是中国古代都市建筑风尚的典范,在我国城市建筑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安城的选址,营建都城是国家的大事,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尤其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风水学特别迷信,长安城的每处布局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开皇二年(582),隋文帝令高颎、宇文恺等在汉朝长安故城东南二十里处的龙首原之南修建新的都城。新都地址的选择经过了仔细考虑,因为这里地势起伏相对较大,越向东南,地势越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座都城也更有回旋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靠山,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淹没都城的危险。

渭河

第二年三月,新都完成,文帝当即迁入。因为文帝以前曾被封为大兴郡公,遂定新都名为“大兴城”。唐朝建立以后,仍然以此城为都城,但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并作了进一步的修整。长安城的布局,隋代大兴城,是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唐朝时,总体上对大兴城的规制没有多大的改动,只是修建了一些新的建筑。唐长安城总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如同今天的纽约、巴黎一样引人注目,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宫城居于全城的北面正中,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平面是规整的长方形,并与宫城隔街相接,尚书省、御史台等中央官署衙门,并列其间;宫城、皇城之外,是外郭城。

新都

长安城内有南北向的大街11条,东西向的大街14条,街面宽广,以朱雀大街为最宽。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108个布局整齐的里坊,这种格局平面如同棋盘,有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里坊是居民区,各坊均有名称,规划整齐,十分有序。坊内除官民住宅外,还有官衙、寺观等,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的十字街,再在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的36坊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从风水学角度来考虑,要讲究积聚帝王之气,不耗散,不泄漏,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君权神授的统治意识。天街和朱雀门的南北中轴线,将城分为东西两半,东西对称各设一市,称东市、西市,市是工商业区。

东市和西市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贸易极为繁荣。东市周围的里坊多是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宅第,所以经营的多是上等的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西市周围多是平民百姓的住宅,市场内经营的商品,大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的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为“金市”。在各市的正中央分别设有管理两市的衙署,以保证经济活动的秩序,唐政府对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

长安城

长安城中的宫殿建筑,宫殿建筑以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最为著名。太极宫建于隋初,称大兴宫,唐时改称太极宫,位于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太极宫南面的承天门,是太极宫的正门,也是皇帝举行“外朝”的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北门是玄武门,以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称雄当时,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就在此处。太极殿是太极宫的正殿,也是“治朝”之所,是皇帝“朔望”坐朝视事的地方。两仪殿,为“日朝”之地,是皇帝日常听朝视事的地方。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武德殿,原为齐王李元吉居住之所,李隆基即位之初,曾在此听政。凌烟阁是功臣的画像阁,唐太宗时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在凌烟阁中画像也就逐渐成为唐朝褒奖功臣的一种重要形式。

宫殿建筑

大明宫在太极宫的东北部,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含元殿是大明宫第一大殿,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含元殿北面的宣政殿是大明宫的第二大殿,是常朝举行的地方。再往北去是紫宸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在这些正殿的两侧是中书省及弘文馆、史馆,延英、含象等殿。

兴庆宫曾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宫殿。他登基之后,就把原来他和其兄弟五人居住的“五王宅”改建成皇宫,以西面的兴庆门作为正门。宫内楼阁耸峙,花木扶疏,湖光船影,是唐代长安闻名的皇家园林,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