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济宇:他曾是南京大学最资深的化学教授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高济宇,就被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第二批“部聘教授”,是当时全国化学学科领域唯一的“部聘教授”,真可谓是“教授中的教授”。

高济宇是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在化学领域素有“有机化学之父”之称,其一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和教学,执教生涯近七十年,其编著的《有机化学》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以化学为业的莘莘学子。

高济宇

高济宇(1902—2000)字恩波,河南舞阳人,1902年5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其父高瑞庭是晚清秀才出身,一生饱读诗书,其子高济宇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被父亲寄予厚望,在高济宇幼年时期,父亲就开始教他熟读背诵古诗文,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并在舞阳县接受了高级小学教育。

1916年,高济宇前往省会开封府,考入“河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这所学校创建于1902年,创建时的校名为“河南省大学堂”,1903年更名为“河南省高等学堂”,1913年又改名为“河南省立第一中学。”

1917年,高济宇又考入“河南留美预备学校”第二期英文班,这个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三所留美预备学校,高济宇在这里接受了五年的西方现代教育,其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河南籍名人非常多。

1922年,高济宇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茅以升、竺可桢、黄万里等人都是杰出校友,由于这所学校更名比较频繁和复杂,其校史最终由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继承。

唐山交通大学旧址

1923年春,高济宇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河南省留美官费生,并于当年秋天入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电机系,第二年又转入该校化学系学习。

由于国内官费经常不能按时汇款,高济宇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艰辛地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于1927年获得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由于高济宇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还被“美国化学会”吸收为荣誉会员。

1927年9月,高济宇又考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有机化学,在其导师的指导下,高济宇发现了“四炭环化合物合成新法”,于1929年获得硕士学位,高济宇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主要从事环丁烷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并于1930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深得导师的称赞,被留校担任化学系研究助理,但他无意长期留美工作,而是决定回国施展自己的抱负。

留美时期的高济宇

1931年6月,高济宇收到了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签发的聘书之后启程回国,于当年8月到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相继出任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教授。

1933年8月,河南籍的张仲鲁再次出任省立河南大学校长,他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到校执教,高济宇就是在此背景下,被省立河南大学聘为化学系教授,回到开封为桑梓服务,但张仲鲁在苦撑一年之后,于1934年8月被迫辞职, 高济宇也同时离开,又重新回到国立中央大学。

1934年,32岁的高济宇被罗家伦校长聘为化学系主任,任期长达11年之久,可谓为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不但需要理论书籍,而且离不开化学实验室,高济宇担任化学系主任期间,涵盖了整个抗日时期,在全民族坚持抗战的艰难条件下办学,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办学时期,物资极度匮乏,高济宇千方百计地购买图书杂志、仪器药品,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确保了教学质量。

中央大学的化学实验课

正是由于高济宇出色的教学成就,1942年高济宇被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第二批“部聘教授”,全国化学学科领域仅高济宇一人荣获,由此可见他在中国化学学科领域的地位。

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执教期间,高济宇还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总干事,负责“中国化学会”的日常工作,“中国化学会”于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时,高济宇就是会员之一。

在重庆期间,高济宇还曾担任了《化学通讯》总编辑,所有这些都确立了高济宇在中国化学学科领域里的独特地位。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复校,高济宇于第二年就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教务长,协助校长吴有训主持学校教学工作。

此时的国立中央大学设有文、理、工、法、农、师范、医共七个学院35个系,为当时中国学科最全,实力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194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的排名超过日本东京大学,雄踞亚洲第一。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

“淮海战役”之后,国内政治和军事局势发生逆转,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中央大学迁往台湾,并试图说服教授们携家眷一起去台湾,而高济宇是持反对意见者之一。

由于高济宇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决定个人命运抉择面前,他的决定对师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全校师生推举为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带领学校师生开展了护校斗争,最终迎来了南京的解放,将中国院系最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完全留存在了大陆。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国立中央大学,并很开被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国立二字被去掉,迳称南京大学,高济宇又先后出任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1956年3月,高济宇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当年国务院评定教授级别时,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南京大学被评定为一级教授还有曾远荣、戴安邦、徐克勤和胡小石。

1956年12月,国务院第41次会议决定,任命高济宇为南京大学副校长,时任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了任命状。

从1958年起,高济宇奉命承担了代号为“01”、“03”两个绝密的国防科研项目,这是两个直接向中央负责的科研课题,为此,高济宇中断了精研20余年的有机化学研究,带领一班专业人才,默默地开始了国防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这两个国防课题研究,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而科研成果又不能公开发表。

文化大革命初期,高济宇这位又红又专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未能幸免,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一级教授330元的工资也被扣发,每月仅发60元的生活费,直到1971年被“解放”,而高济宇将补发的9000余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高济宇

1980年11月,中国科学院恢复了学部委员制度,有283名学人被评选为新的学部委员,高济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这绝对是一份迟来的荣誉,与他同一批当选的学部委员中,竟然有9人都曾是他的学生。

实际上早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院士和195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学部委员时,高济宇都有资格当选,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有时也是遗憾的,这份迟来的荣誉,竟然迟到了25年。

1982年,已是80高龄的高济宇又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继续为南京大学培养化学人才,1986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高济宇又一次“挂帅”,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接受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的研究。

高济宇与老伴陈佩瑛合影

MO源是当时国防战略物资,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激光管、激光二极管、超高速集成电路、飞机坦克前视仪、导弹制导仪、卫星通讯、航天、雷达、遥测遥控等方面,由于MO源产品纯度要求极高,而MO源对氧气、水汽非常敏感且毒性大,研制MO源需要在极端条件下合成,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MO源项目最终取得圆满的科研成果。

2000年4月29日,一代“有机化学之父”高济宇,终于走完了他的高等教育教学之路,他的化学人生止步于千禧之年,这一年高济宇98岁,他几乎走完了一个世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