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宰相墓——汪由敦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傍晚,大清皇帝乾隆匆匆出宫,直往北京宣武门南边的一个官宦住宅,刚一进门便放声大哭,并揭开御赐金丝陀罗被,久久地端望着安睡其间的那位安徽休宁籍官员――军机大臣、当朝宰相汪由敦。看着看着,乾隆皇帝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几番低首,向这位曾为国事立下汗马功劳的朝廷重臣行礼祭奠。

(汪由敦像)

故乡印痕深刻心间

如今,这位深受乾隆皇帝信赖和重用的一代名臣正静静地沉睡于故乡有――休宁县溪口镇木干村一个叫"竹金坑"的小山坡上。其实,汪由敦并不出生于休宁,但他始终把自己看作"双溪人"。"双溪"是文人们对于溪口的雅称。30多岁的时候,汪由敦曾经写过70首《双溪绝句》,在前面的序文中,他说自己出生于江苏常州,到10岁左右才随父母回到祖籍所在的双溪故里,而后由于游学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带,隔几年才回去一趟,"其为双溪人者,才五六年"。可是,就是这五六年的回乡走动,却在汪由敦的心头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在《双溪绝句》中,汪由敦不无自夸地写到过故乡的繁盛景象:大连小连水淙淙,杭埠春流拥客艘;滩外有滩三百流,送春直到富春江。意思是说,从双溪水埠乘船顺流而下,经屯溪入新安江,穿过360个滩头,便可到达当时极为繁华热闹的六朝古都杭州了。回到故乡的时候,汪由敦一定也在猜测,他的祖上当年都是从这个被称为"杭埠"的码头上启航,奔赴外面的世界,或做官或经商的。当然,更能够激起汪由敦故乡情愫的,还是徽州地区英才辈出的兴旺风尚。当时,汪、吴、戴、张等大姓,聚居在溪口一带已经有数十代,大多外出经商。经商既能发财,亦能开阔视野,于是很多人就敦促儿孙读书成才,建功立业。明清之际,溪口镇两岸仅进士就出了30多位。其中,汪由敦所属的汪姓独占鳌头,共有20位左右。不过,可能连汪由敦自己都没想到,后来他竟成了这些进士中的佼佼者,官居军机大臣,为一朝宰相。

(汪又敦书法作品)

老成持重铸就一生

或许是由于根在徽州的缘故,汪由敦自小便显现出别样的灵气。19岁的时候,汪由敦因父亲客游浙江钱塘,而进入当地的县学读书。由于才学出众,汪由敦很快脱颖而出,被推荐到浙江巡抚徐元梦府上,担任其孙子的老师,深得徐的器重。后来,徐元梦升为工部尚书,特意让汪由敦以国子监生的身份随其进京。

雍正元年(1723年),在徐元梦的推荐下,汪由敦进入《明史》馆任纂修官。第二年三月,他在京师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在殿试中,汪由敦更是一举夺得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实习。由于工作出色,汪由敦很快便得到三次升迁,为内阁学士,入值上书房,成为一名可以经常见到雍正皇帝的大学者。乾隆皇帝登基后,汪由敦的博学、干练,更是得到极好的呈现。在恩师张廷玉的屡屡推荐下,汪由敦平步青云,从乾隆二年(1737年)到乾隆十年(1945年)的九年间,一直由从四品的侍读学士升为正二品的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乾隆十一年,命在军机处行走。从那时起,皇上的诏令,大多由汪由敦起草,文章典重有体、词约旨深,深受乾隆帝的信赖和重用。值得称道的是,汪由敦的书法深稳端劲,力追晋唐,不少所谓乾隆皇帝的御笔,其实都是由他"捉刀"的。

乾隆皇帝外出谒陵,塞外围猎,以及四方巡幸,一般都命汪由敦随行。在叙议平定准噶尔的功绩时,汪由敦被连升三级,再度调任工部尚书,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实授吏部尚书,再次随从乾隆皇帝南巡,获赐一年俸银。不久,升任军机大臣,成为掌管军国大政的一朝宰相。

(汪由敦墓 溪口木干)

归葬故里魂写千秋

无论宦海沉浮,汪由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没有忘记自己是休宁人。

乾隆二十二年(1957年)三月,在随驾南巡杭州时,汪由敦意外得到皇上的恩准,可以回归故里探亲。这让他异常欣喜。自入朝为官以来,汪由敦已经几十年没有到过休宁,思乡的情愫早已在心底结下了深深的遗憾。这一次回乡,汪由敦最想做的事情便是"认祖归宗"。他率领四弟汪元芝及自己的三个儿子,恭恭敬敬地按照族规,将先父的灵位请入汪氏宗祠。出于回报乡里的考虑,他还将平日俸禄及皇上赏赐所余千金捐入宗祠,添置百亩良田,供给贫苦者使用。

正是这一次回乡,让汪由敦再次领略了徽州山水的秀美、民风的淳朴和乡情的是温暖。已经65岁高龄的他暗自决定,在驾鹤西去后一定要回到这块曾经抚育了他祖祖辈辈的土地上。乾隆二十三年正月,恪尽职守了一生的汪由敦在圆明园值班期间偶感风寒,继而呕吐不止,最终竟撒手西去。这一消息让乾隆皇帝甚感痛惜,除了亲往祭奠以外,他还追赠汪由敦太子太师殊荣,并赐其谥号"文端",入贤良祠。汪由敦丧事所用的二千两白银,也是从国库直接赏拨的。归葬故里,魂写千秋。两百多年后,记者奔赴溪口镇木干村追寻一代宰相汪由敦的身影,见到的只是一个面临溪水、背倚峰峦的早清墓葬。这里葬着汪由敦及其原配查氏夫人、续配邵氏夫人。据村里90岁的老人吴观年回忆,原来的汪由敦宰相墓地坐北朝南,建造宏伟,面积约570平方米,为现在所剩遗迹的两倍左右。设有三层拜台和石墓道,入口处有华表一对。墓前曾有"三步禁地"石碑一块,上刻"文官来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字样,可惜早已被破坏了。如今,还能看到的是半圆形石基墙的墓葬封土。墓前,静静地树立着一方由满、汉两种文字所刻的墓志碑。碑前则是宽敞的拜台,两边立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雕件。石马只剩下了一件了,据镇政府党委书记张世军说,几年前,这里曾被偷盗了一次,墓前的石马差一点被运到了海外,幸亏被海关查获了。可惜的是,由于镇里没有资金,一直未能将之赎回。

尽管整个墓园已经尽显沧桑,尽管墓园的现状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所葬的人曾经是一朝宰相,但几乎每一个休宁人都在心底为这位乡贤留出了无限敬意的空间:在封建王朝,有多少人能在逝世时让皇帝亲往祭奠并痛哭失声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