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在临死前是怎样一种心理?

文/常志梅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死神或许是上帝的另一个称谓,因为在他面前每个人才会那么无奈、渺小。

白起声震天下,这一世不负做男儿。但在临死前却发出了令人困惑的感叹,这一定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慨。

白起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死矣。”

军家不是有“兵不厌诈”的常理吗?白起为何纠结于一个“诈”字呢?而不把仇恨的矛头指向范睢、秦昭王······?

这究竟暴露出他怎样的想法?

(一)无视范睢

我认为,白起是一个有格局的人,他鄙视、讨厌范睢,但这样的小人在他的视力范围内是没有位置的,卑微到不值得一恨。

当然这里只说范睢的心胸,不否定他的才华和对秦国的贡献。

客观的讲,范睢在长平之战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没有范睢的反间计,白起不可能取得长平之战的辉煌战果。但这个人嫉妒白起的功劳,格局上是无法与白起相比的。

(范睢)

(二)看清了秦昭王

长平之战,范睢给秦昭王谗言使他的宏伟计划泡汤,从此他和范睢便有了间隙,同时让白起看清了秦昭王的真面目,这才有了后来的托病不出。

虽然说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但还不至于使一代“战神”再三推却,毕竟不是所有的仗都是有把握才打的。况且,长平之战已让赵国彻底元气大伤。

在白起看来,这样孤注一掷、听信谗言的人是不值得他效忠的,他不想用横卧遍野的白骨成就秦昭王的霸业。

另外,他发现自己的忠诚、宏伟计划、痛苦的挣扎都抵不过一句谗言,战或不战就他自身来说,意义不大。与其说是看透秦昭王,不如说是看透命运。

(三)白起对当年长平之战中的所有亡魂是有愧疚感的

他不是屠夫,是有血有肉的汉子。当那么多为生存而战的赵卒成为他刀下亡魂时,他的内心也痛苦地挣扎过。

坑杀是他权衡利弊后作出的最无奈、最保险的决定。但那一刻,他的心累了、迷茫了,站在尸堆上宣告胜利他,不知道该哭还是笑,他对自己的成就产生了另外的解读。

坑杀之前,白起还放走了120个(有的说是240个)童子军,有人说这是所谓的攻心策略,是让整个赵国都是去斗志。

我认为,白起放走这些童子军是纯粹的仁慈。因为,此战赵国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也就是说基本整个赵国的男人,包括能拿动兵器的男孩子都上战场了。 如果把他们全部杀掉不是更有震慑力吗?不是让他们连还击的余地都没有了吗?不是更让其他的对手闻风丧胆吗?

只能说,战争的胜负和战场的残酷并没有泯灭白起内心深处的善良。我看到了他的无奈,忧伤,看到了他在梦想面前孤独的号啕大哭。

因此,白起的这句话暴露出他看透了一切,看透了效忠的秦王,看透了用尸骨成就的梦想,同时愧疚于他刀下的所有亡魂,他想用自己的血换一回内心的踏实。

此刻,我的心被他血的热度煮熟,除了折服、敬仰还有同情。

【作者简介】常志梅,笔名一帆,甘肃临夏人,喜欢音乐、文学。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