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本书,此人与鲁迅平起平坐,而两人关系却糟得很

民国时期,学术大师文学大师牛人辈出,对这些人多数人未必都闻其大名,可是说起鲁迅先生,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学生时代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就选入了课本,或杂文或小说。

虽然这是后来的事儿,可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那会儿鲁迅先生的名头可是不可小觑,同时期不少文学大家都深有领教。什么人如此厉害,单凭一本书就能与鲁迅平起平坐?这事儿还得从一本书说起。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研究历史的不少,在20年代的时候有一本书火得很。什么呢?《古史辨》。

《古史辨》是关于古史的讨论集,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作,它主要采用中西结合的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古代史。其疑古辨伪的研究成果当时很新奇,大禹是爬虫的论点就让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人就是顾颉刚。

历史上,顾颉刚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在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曾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做过教授。

单就这些教书经历来看,无疑是很厉害得了,怎么会和擅长杂文的鲁迅先生平起平坐呢?又何以会关系僵硬呢?说起来,两个人曾有过一个交集,那就是厦门大学。

熟悉鲁迅先生生平的都知道,在1926年的时候,鲁迅先生曾到厦门大学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巧得很,顾颉刚也在厦大有此经历。

1922年的时候,顾颉刚先生29岁,那时候就因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一说,一鸣惊人,成为当时的史学界新星,各大学府争相聘请。当时厦大也是其中之一。考虑到当时经济上的原因,顾颉刚答应了厦大的聘请,可在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当时厦大文学院院长是林语堂,一开始他给顾颉刚颁发的是普通聘书,后来因为《古史辨》一书的出版,顾颉刚名声日隆,林语堂又改聘其为研究教授。在当时,研究教授比教授还高一级。这样一来,年仅三十余岁,小鲁迅12岁的顾颉刚当时在厦大就与鲁迅平起平坐,享受同级待遇了。

话说回来,两人关系何以会糟得很呢?就因为聘书问题?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历史上鲁迅先生是很爱才的,曾经资助过许多文学青年,萧红就是其中之一。那是为什么呢?对此,顾颉刚也很郁闷。

顾颉刚后来在自传中感慨地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虽是一家之言,却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据专家学者考证,可能是因为顾颉刚是胡适的门人,因为胡适陈西滢与鲁迅的论战而受到波及。可是这波及的有点让人始料未及。

在厦大辞职后,鲁迅来到了中山大学任教,可戏剧性的是顾颉刚后来也到了中山大学,鲁迅居然再次辞职。由此可见,其中原委也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而这也成了民国文学界的一股疑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