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贤臣,为国家献出了一生

提起历史,大家都知道贤明的君主和敢于直谏的大臣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决定国家的兴衰。下面就有一个例子,但是这个大臣却没有好下场。

魏徵是历史中的一个有名的贤臣,他先是跟随李密,然后被李唐击败降服。在玄武门变之前,魏徵在太子门下任他洗马,李世民不仅在登基后没有牵连魏徵,反而重用魏徵,魏徵也是因为敢于直接谏言,协助李世民一起创建了贞观之治的景象,在历史上也成为了有名的明君和贤臣。

在贞观十七年,魏徵死了,唐太宗非常悲伤,隆重主持他的葬礼,手写碑文。这足以表明唐太宗对魏徵的重视和他多么爱惜人才,但在不久的将来,唐太宗取消了魏徵长子的婚约。并将魏徵的墓碑给推倒,碑文也抹去了,为什么太宗突然对死去的魏徵做出这样的举动。对于他的做法,后人有很多猜测但有两个说法更可靠。首先,在死亡之前魏徵给太宗推荐了两个人,即杜正伦和侯君集,太宗认为,魏徵介绍给他的一定可以堪当重任。

在魏徵死后,太宗重用了他们两个人,但是他们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不仅没有帮助皇上,还在他们任职期间都犯了很大的错误,被太宗解雇了官位。侯君集也有嫌疑参与太子李承乾反叛。这让太宗生气并激怒了他自己。他认为魏徵在他去世之前就和推荐的这两个人私下里就已经计划谋反了。二,魏徵生前就把自己了解的资料给了史官褚遂良,知道这事以后太宗非常不满意,却也不能发作,因为如果发作他在史官中的形象就不会那么大那么正面的,毕竟皇帝有时还得听大臣的谏言。

虽说皇上有时喜欢直谏的大臣,但是太过于耿直却是会引起皇帝的反感。所以在魏徵的生命结束后发生的这几件事更加惹恼了皇上,皇上趁机发作。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砸墓碑事件。但无论历史事实是什么,这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君臣必须一个贤明一个敢于说真话才能让国家兴旺,如果皇帝只喜欢听好话的话,就容易坐不稳江山。这也是因为君臣之间的相互补充,才创建了一个深远的大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