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扶不起的阿斗,原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王

一句“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不仅让蜀汉后主阿斗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可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最高寿的,其下场也是最好的。若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降后还能客居他乡封爵俸禄颐享天年?

蜀国政权建立后,刘备称帝后两年即因为弟报仇夷陵一战惨败而归,托孤白帝城。刘备不只阿斗一个儿子,可为什么偏要选阿斗呢,可见阿斗是个有才能的人。

刘禅接手的是三国中最孱弱的蜀汉,他爹留下的一堆烂摊子: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又成势不两立;内部是精兵良将所剩无几,诸多将领又先后叛乱更是雪上加霜。刘禅面对的局面可谓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即便是老辣的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呢?

刘备死后,诸葛亮违背了让起辅政的嘱托,进而选择了代政并且长期让自己的军队在外面,这是君臣的大忌。尽管刘禅跟诸葛亮存在着一下不和谐,但是刘禅为了大局着想还是尽量地克制自己。诸葛亮在错用人之后非常自责,刘禅便安慰他,诸葛亮选择自贬。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在他打了胜仗之后,就恢复了他原来的职务。

葛亮死后,不到而立之年的刘禅即立马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果断而沉稳地做出决定并知人善用: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形成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说的白一点:对于重大军政大事的最终决策非得找刘禅来定夺不可。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权臣乱政。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汉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黄皓,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汉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历史会改写。

在魏国大举攻蜀时,阿斗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的劝说,放弃南退或归附吴国,而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实是刘禅的韬晦之计。说白了,刘禅是在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识时务”的刘禅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后均被封侯),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一大群人。可见阿斗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