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哄带骗,共襄义举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个高潮,虽然虎头蛇尾,始乱终弃。

按照演义的说法,首先举起义旗,传檄天下的,是曹操。檄文的第一句也是:“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袁绍等人,纷起响应。

这真是太看得起曹操了!

当时的曹操,无兵无权,只是曾经当过比二千石的典军校尉,家世虽然显赫毕竟影响力有限。他登台振臂一呼,恐怕连掌声也是稀稀拉拉,不太好听。

事实上发起这场运动,而且有能力发起这场运动的,只有袁绍。

不仅仅是因为“四世三公”的家世、司隶校尉兼渤海太守的高位,也因为他的个人声望和组织能力,更因为他的胆识。

在朝堂上与董卓针锋相对需要胆识。

号召天下诸侯引兵西向,直指洛阳,更需要胆识。

董卓废立皇帝,自然引起公愤。可是别忘了,当时大多数朝臣是默认了的。

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甚至亲自将汉少帝的玺绶取下来,交给了汉献帝。

在这种情况下反董卓,等于是反朝廷,搞不好的话,掉脑袋事小,诛九族事大。

而且,以什么名义反呢?

演义上写得很草率,只说曹操“矫诏”,也就是伪造了一份皇帝的诏书。可是你想想,汉献帝这个皇帝是董卓立的,而且被董卓牢牢控制,怎么可能发密诏给曹操,要他带领大伙起来革自己的命呢?

逻辑上完全说不过去。

袁绍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没有伪造皇帝的诏书。

他退而求其次,伪造了三公的书信。

东汉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代表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国务院和中纪委。

以三公的名义号召大家反董,逻辑上说得通,而且很容易让人相信。

写这样一封信很容易,袁绍手下有的是笔杆子。

问题是,由谁来将这封信公之于众呢?

袁绍本人不合适。他是主角,是旗手,不能充当信使,否则会降低这封信的可信度。

他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桥瑁,时任东郡太守。

三国故事中,桥瑁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没有存在感。

但是他们老桥家,上一辈曾经出过一位大人物——桥玄。

桥玄为人刚正,为官清廉,敢于与不法权贵作斗争,从县里的小吏做到朝廷的太尉,名满天下。

曹操还是个楞头青的时候,桥玄就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可谓慧眼识英雄。

还有人认为,桥玄就是江东二乔之父,也就是孙策、周瑜的岳父大人,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不过,为小说、电影添加戏剧性而张冠李戴,也无伤大雅。

桥瑁是桥玄的族子。

换句话说,桥玄是桥瑁的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

现代人也许不太在意这种亲戚关系,但是在古代,这便是蛮亲的了。

桥瑁能够当上二千石的太守,和这位位列三公的长辈有没有关系?

多少是有一点的吧。

当时何进听从袁绍建议,“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引兵进京,恐吓何太后,桥瑁也在其中。

据《后汉书》记载:“(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

这至少说明,桥瑁是有相当军事实力的。他算不上猛将,但是属于豪杰。

N多年前,他应该和仗义行侠的袁绍有过交集,甚至有过密切的交往,所以袁绍才敢将这么机密的事情托付给他办。

而且,以东郡的位置,距离京师不远不近,由桥瑁来获得这封密信,顺理成章。三

桥瑁公布的这封信,有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的联署,号召各地军民起来,申讨董卓的弑君之罪。

这封信究竟有多大影响力呢?

冀州牧韩馥,原本是御史中丞。袁绍跑到河北之后,董卓便赶紧将韩馥派过来当了一州之长。

毫无疑问,韩馥是董卓的人。

他在冀州的使命,就是监控袁绍。

史料上也写得明白:“袁绍之在渤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

就是这样一位韩馥,在看到三公联署的密信之后,也发生了动摇。经过部属劝说,最终选择了与袁绍合流,共同举兵反董。

韩馥的举动,不但解开了袁绍身上的枷锁,也给所有持币观望者注入了入市的信心。

一时间,天下群雄纷纷响应,引兵加入反董同盟的诸侯,虽然没有演义上说的十八路之多,至少也是有十一路的。他们是: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

曹操也确实参加了这场运动,只不过他当时无权无位,只能跟着陈留太守张邈效力,不算诸侯。

还有一位诸侯也参加了行动,那就是长沙太守孙坚。但是孙坚没有到酸枣与袁绍会合,而是从湖南一路北上,先干掉荆州刺史王睿,再干掉南阳太守张咨,然后将南阳交给袁术,自己带兵直逼洛阳。袁术为了感谢孙坚,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在这个过程中,袁绍故意掣肘,也派了一个叫周昂的人来当豫州刺史,结果被袁术赶走。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正史中的十一路诸侯中没有孙坚——他和袁绍根本不是一路人。

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董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成就了袁绍的事业,也使得曹、孙、刘三家脱颖而出,在乱世中迅速成长。

至于桥瑁和韩馥,他们虽然在这场运动的发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局却令人唏嘘。

桥瑁的结局:“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这还是反董同盟没有解散的时候,相煎何太急?

韩馥的结局:反董同盟解散后,袁绍通过各种手段,逼迫韩馥让出冀州牧,给他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奋武将军。后来韩馥出走陈留,投奔张邈。一日,袁绍派使者来找张邈,韩馥以为是要杀自己,跑到厕所里面,挥刀自杀了。真是一个不添麻烦的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