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一辈子甘为汉臣,没有自立为帝,他不想当皇帝吗?

我们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汉室其实已经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了,天下诸侯纷纷涌现,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属于汉室所拥有了。所谓的各路诸侯,熙熙攘攘,热闹至极,这其中,曹操可以算是佼佼者了。他虽然出身卑微却素有大志,将自己拥有的权谋和智慧运用到了极致,于是得以在东汉末年迅速崛起。到了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接着一步步打败了袁绍袁术两兄弟,进而平定了北方流域,然后加封魏王,位极人臣,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然而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却始终没敢迈出最后一步,也就是篡汉,自立为帝,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他没有称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人们总结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不愿让人说自己是乱世贼子。虽然在东汉末年,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大乱,然而一直以来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忠孝节义仍旧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中。曹操虽然有雄才大略,却也不得不考虑到这无数人的悠悠之口。而且,在多次平定北方的过程中,他都是用天子的名义出师,号称捍卫朝廷的权利。这时如果他真的自立为帝,终结汉朝,那么他一定会沦为千夫所指的罪人,自然难以摆脱后人的唾弃。

2. 担忧群起攻之的激战。曹操当时的势力范围还是主要集中于北方,虽然处于优势但并非绝对。而这时候,孙权与刘备都在蠢蠢欲动。不难想象,曹操一旦称帝,毫无疑问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天下英雄肯定会联合起来,像当年征讨董卓一样来反对他。如此一来,他苦心经营半生的优势或许在一夕之间荡然无存,他不仅会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而且极有可能与天下人结为仇敌,他远远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于是选择一直蛰伏,韬光养晦,扩大自己的实际力量,这远比皇帝的名号来的要更有用一些。

3. 看淡虚名,重视实权。曹操在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是皇帝了,完全没有必要再为了这么区区一个虚名而承担风险,对于他而言,皇帝的名号,不但不能为他锦上添花,让他风光无限,反而可能让他结怨天下人,因此而遭罪,如此虚名,百弊而无一利,要它何用?

他是乱世中的一个枭雄,他年岁渐高,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风,皇帝这个名号对于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他所想要做的只是为自己的儿子铺好前进的路,而不愿意自己称帝。这是后人进行的推测而已,然而他心中真实的想法,历经千年阴云仍旧扑朔迷离,但凭后人一一评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