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的李建成送一批盔甲给亲信,李世民告密:谋反!结果神逆转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天气渐热。李渊率领文武官员前往仁智宫(今陕西宜君境内)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随同前往。

待掌朝政大权的李建成觉得这是一个打造自己势力和实力的绝好机会,于是派东宫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送一批盔甲给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当都督的亲信杨文干,让他好好武装军队,以备紧急之需。

李建成原本以为这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得事。但没有料到,李世民早已睁着一双火眼金睛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

李建成私运盔甲的事很快就败露了,原因是尔朱焕和桥公山前脚刚出长安城,后脚就往仁智宫赶,再接着做了一件事,两个字:告密。罪名简单明了,同样两个字:谋反。

结果很不幸,尔朱焕和桥公深便被李世民的糖衣炮弹所俘虏了。

听说太子谋反,李渊这一怒非同小可,马上来了个两步走。第一步:擒贼先擒王。连夜下旨要李建成上仁智宫,理由是有事相商。

接到李渊的召唤令,李建成的脸色顿时煞白如纸,心里暗叫道:糟了,一定是事情败露了。

但他还是连夜来到了仁智宫,结果光荣地被“拘留”了。

控制了李建成,李渊原本紧锁的眉头这才舒缓下来,于是马上进行第二步:解铃还须系铃人。派司农卿(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宇文颖去庆州召杨文干来见。

问题出就出在宇文颖身上。因为宇文颖到庆州非但没有把杨文干请来,还把杨文干逼上了梁山—正式扯大旗公开谋反。

其实,杨文干之所以这么快就选择公然谋反,完全得益于宇文颖的传话,宇文颖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一句很致命的话:皇上把李建成打入了死牢,择日问斩。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死党,什么叫死党,就是为了党可以死。此时,李建成在杨文干眼里就是一直追随的忠贞不渝的“党”。原本借他一千个胆,也不敢造反,但此时听说“党”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了,杨文干要“武干”了,公然起兵,准备和李渊进行鱼死网破的拼死一搏。

杨文干一造反,李建成谋反的事情就变成事实了。消息传来,不说李渊大出意外,连李建成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啊,没有自己的命令,杨文干应该不会做出这样鲁莽的事情来啊。他这一造反,岂不是要我的命么?

其实,这不是杨文干要他的命,而是李世民要他的命。李世民蓄势已久,一出手自然非同小可,他使出的是连环计,欲借偷运盔甲一事致李建成于死地。既然尔朱焕和桥公山他能收买过来,宇文颖自然也能收买过来。宇文颖到庆州后,马上按照李世民的“指示”,说了那样一句煽风点火的话。而事实证明,杨文干果然属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类型,他除了一身蛮力外,根本就没有大脑,宇文颖的激将法一使,他便中计了。

这正是李世民所期待的结果。

李渊听闻杨文干造反后,惊怒之下,马上又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立马派李世民率钱九龙、杨师道等将领前往庆州平叛。

第二步,立马把太子李建成打入冷宫。

并且给了前去征讨的李世民两项公然承诺:

第一、平乱凯旋之日,便是立你为太子之日。

第二、到时候把太子李建成贬为蜀王。蜀兵脆弱,他日后倘若能够听从你的话,你就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拾他易如反掌。

面对这样沉甸甸的承诺,李世民听了喜不自胜,乐颠颠的上路了,当他的大军行到半路时,又一个喜讯传来,杨文干被属下干掉了,这真是又一次幸福来敲门啊。

然而,李世民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他凯旋后,李渊回报他的不是兑现太子的承诺,而是一张空头支票:辛苦了,回府休息吧。随后闭口不谈废立太子之事。

李渊之所以改变了主意,原因有二。

一是,李世民出兵征讨杨文干后,李渊冷静下来,再思考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越来越觉得其中蹊跷。李建成现在太子当得好好的,没必要造反啊。再说,即便要造反,在他控制李建成后,李建成的死党杨文干应该及时偃旗息鼓才对,没必要再造反啊,这个时候再造反,连傻子都知道,等于把李建成往绝路上逼。看来,这其中必有隐情。李渊隐隐约约察觉到了什么,这是不是李世民精心设下的一个局呢?

二是,李建成被拘留后,李建成的心腹们全面出动来营救他。李元吉一方面联合李渊宠爱的嫔妃们求情,另一方面又重贿中书令封德彝劝说李渊。在嫔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本来就觉得李建成造反的事是子虚乌有的李渊改变了主意。

于是,李渊马上改变了决定,把太子放了,命他仍回京师留守,然后各打五十大板,责备太子和秦王“兄弟不睦”,最后从东宫和秦王府找了几只替罪羊,把他们全部流放嶲州,他们是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夏天的“李建成谋反案”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唐高祖李渊以这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勉强维系了太子与秦王之间的平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