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五帝钱么?

五帝钱通常有大小两种之分,大五帝钱指的是秦半两、汉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宋元通宝和明朝的洪武通宝

小五帝钱便是现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铜钱,尤以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为主。

铜钱造型外圆内方,意为“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对应天人合一之理。铜性刚,五行属金,并且铜质吸收气场的效果比金银显著,世人常说的“铜钱辟邪”亦是此理,一枚货真价实的铜钱历经万人手,汇集百家之阳气,可抵御邪祟鬼魂。因此,历经数百年传承的古铜钱,具有极强的化解煞气的作用。

因为大五帝钱年代久远,且时间跨度大,基本上通过出土才能得到,主要来自于窖藏和墓葬。而清朝离现代相对近一些,清五帝钱多为祖辈流传下来,较容易收藏。

清五帝钱之所以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这五位皇帝,是因为这五位帝王在位期间国势昌盛且五代相连,相继在位达到180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世其昌”的说法。其他的朝代并没有如此这样五位相连的皇帝,故只有这清五帝的铜钱才成为小五帝钱。

小五帝钱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黄铜材质,因为大部分古钱为经历万人只手而传世下来所致,没有出土文物的锈斑,多呈金黄色,较容易得到。

顺治通宝是满清入关后铸行的第一种钱币,最初为仿明钱铸币,逐步完善成了满清币制,在清代钱币中独具特色,此后清朝历代的铸币都是依照顺治钱式铸造。

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背面文字主要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

另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康熙在位的61年里,全国共开设了铸钱局24处。每一文康熙通宝钱币在当时的制造标准分别是重一钱四分、一钱、七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康熙通宝”钱也分大、中、小三种不同的重量。

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是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相对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主要以小平钱面世,只有个别钱局铸有极少量的折二型大钱。

雍正通宝的钱文以宋体书写,钱型非常统一,是清朝最统一性的制钱,此特性极大地增加了雍正钱在全国各地的流通性。雍正钱常见局有15个,每个局都有不同风格的版别。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

乾隆通宝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乾隆通宝”当时发行时间较长,铸量极大且加之流传至今时间较短,是现代世界中露脸频率最高的一种古钱币。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字(如泉、源、苏、河、广等)。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祥瑞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