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 过化存神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捐缘总抄簿(局部)

中华文明的传承,是因为发明了文字与纸,它使我们文化历史长久延续,造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讲究尊天爱物,由此产生了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实行的“惜字纸”传统,写过文字的纸张不能丢弃,不能污染。爱惜字纸,然后“敬字崇文”,然后“过化存神”,它有一种感恩的认知在里头,新时代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了。

“过化存神”是“惜字崇文”思想的化身。今天年纪稍大的人都会记得,父母亲、祖父母告诉你,有字的纸张是不能随便扔弃的,不能垫坐在屁股底下,也不能乱擦东西,你若垫在屁股底下,屁股会长疮的。

那时还可以看见背着竹箩筐搜集字纸的人,他把字纸收到哪里去呢?收到这里—祭祀造字圣人仓颉的圣迹亭。因为文字出现是圣人之迹,所以叫“圣迹亭”,也叫“惜字亭”。用一把火把这些字纸干干净净烧掉,让片片字纸上的文字升华,化作蝴蝶,精神长存于世界、滋润人间,这就是圣迹亭炉口上方“过化存神”四个字的含义了。

根据远古的民间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探讨其象征意义,可以了解文字在人类文明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有了文字,知识包括生产知识在内,都有了累积并得以流传,如此提高生产力,岂不是“天雨粟”嘛。至于鬼怪象征的是人间厄运,他们也因为文字的记录与批判而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夜哭”,如此一段情节,代表人们对文字形成文明的敬仰之心。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捐缘总抄簿(局部)

由敬而生惜,到了宋代,惜字亭出现了。焚化字纸的习俗到了明清而愈甚。人们在官衙、学堂等用字纸多的地方建造惜字亭,至于乡村,则往往为提升地方文风而造,焚字纸而文运宏开。

清代的画家曾衍东曾画了敬惜字纸的条屏,上面有题诗:

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

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

这一首诗充分说明了民间长久流传的焚烧字纸的风俗,是由敬重文字的观念衍生的,故而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垃圾分类”了。因为我们有禁忌,所以我们必须遵守,写过字的纸一定会把它放在专用的字纸篓中,等收字纸的人来收去,送到圣迹亭去焚化。

在我的老家台湾桃园龙潭,一个蛮有文化气息的祭祀仓颉的小型园区内,就有一座圣迹亭,很多文化界的朋友喜欢到那里去玩。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

一般来讲,各地的圣迹亭都放在水口的地方,象征圣迹亭有辟邪治煞的功能。龙潭圣迹亭也是这样,龙潭的池水从它下方流过,焚化的纸灰就随着溪流远去。

得益于乡间的耆老,发现了一本当年的重建捐款簿,让我们对圣迹亭有了很好的考证。那都是某某人一元、某某人五角捐起来的,捐款簿很动人,说明很多人要来参与建造圣迹亭,也可以提升当地的文风。

在捐款簿之后,居然有堪舆择日的描述,后面还能看到圣迹亭的图式,也就是工匠提出的圣迹亭设计蓝图,非常讲究风水与格局。它有关于建造方位的天父地母卦,天为父,天父指建筑物的高度;地为母,地母指建筑物地基的宽广度。还记载了指示圣迹亭坐山方位的亥山纳震卦,是根据“文王八卦”与“二十四方位”结合而成“一卦管三山”定位。圣迹亭图示设计的方位为“坐亥山朝巳向”;再根据“纳甲法”寻找出它的卦位是“亥山纳震卦”。依此卦位为基准,可继续推算出圣迹亭的吉凶尺寸及施工日期。为了给圣迹亭找到最吉利的坐向、高度、地基宽度,以及破土、砌石、起造时,适合主司建造者生辰的日子,可谓煞费苦心,也足见龙潭先民对造亭的重视。

“买地立契”也很有意思,让我特别感动。它的后方有写,这块地当时价格是24银元,地主收银后,慷慨地捐出12银元,以为建亭基金。然后大家再募款把它盖起来。相隔两百年,从这篇工整抄录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居民出钱出力、合力建造圣迹亭的过程细节,这是早年社区文化自由升华的珍贵史料。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炉口及亭身所刻对联拓片

圣迹亭的主体建筑是位于中间的炉体,下面一层是四方坛,坛置四方台上,台阶有九层,可以登坛,也是很讲究的。灰色的水泥是日据时期修整的,但坛上的护栏依然是南方的红砖,砌得美,像剪纸镂空,也是遮而不挡,隔而不掩。中央炉体本身是四方形,象征四象,最上边是“文运宏开”,下来是“过化存神”,中间是熏得黑黑的炉口。在炉口两边写着“文章到十分火候,笔墨走百丈银澜”,我常常把这句话说给我们编辑同事,互相鼓励。炉体下层是八面,象征八卦。正面雕刻麒麟吐玉书,右边有凤鸟衔书,都是和文化有关的,左边是狮子含了把宝剑,意思就是说读书还要文武双全。小小炉体,内涵相当周全,石雕工艺很美。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炉口及亭身所刻对联拓片

曾有几个做东亚文字展览和论坛的韩国朋友来台北造访。为尽地主之谊,我带他们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看甲骨文、看书法,然后带他们来看这个民间保护文字的地方。

那天傍晚我们都看完了,大家坐在圣迹亭里,宁静舒服,没有讲话。突然,一个韩国设计师站起来,他是文字设计家安尚秀先生,他跟每个人要一张名片,把名片拿到炉口点火烧,大家的姓名都“过化存神”了。这样的文化活动,多有情趣!

今天新文化的突飞猛进。电子化、文字化、数码化,让我们的生活多彩多姿,任何资讯瞬间可以传到,任何东西都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买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讯息时代。但是讯息,离不开字,也离不开纸,离不开“敬字崇文”—尽管纸的地位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重要。

我们应该了解历史文化的记载与传承,从一张纸到圣迹亭,从敬惜字纸,到过化存神,感受汉字与纸的密切关系,体会古人对纸和字的尊重和情感。

▲台湾桃园龙潭圣迹亭炉口及亭身所刻对联拓片

作者:黄永松,台湾著名出版人、设计师,中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者,《汉声》杂志创办人、发行人。转自“中国书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