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辽宋约为了兄弟之国,但为何宋还年年向辽进贡?

皇帝没有把石刻遗训的内容透露给任何人,不过,不因言论处死刑,这在现实政治中可以看出来。因此,宋代就成了言论繁盛的时代。虽然变成了新法、旧法的大争论,但不管政治斗争有多激烈,失败一方的魁首仅是被贬、流放就完事了。著名诗人苏东坡是旧法派的高官,新法派掌握政权的时候,他被流放到海南岛。

苏东坡

不管是新法还是旧法,都是迸发自爱国心的政治意见。宋的最大难题是对辽政策,也就是如何才能收复被契丹族夺去的燕云十六州。其中包含了现在的北京,横跨了相当广阔的地域。然而对辽来说,后晋高祖石敬瑭献上的版图中,瓦桥关、益津关(都在河北省)以南被后周世宗夺去,这些在他们的意识里是理应收复的“失地”。

围绕着“失地”,宋要北伐,辽要南征,国界纷争频发。辽于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集结了大规模的军队,准备南伐。此时宋建国已四十余年,正值太宗之子真宗的景德元年。题外话,这一时期设立在江西的军队驻屯地被命名为景德镇,成了瓷器的圣地。宋初,太祖、太宗之所以能够在不到四十年时间里专心于创业,是因为最大的敌人辽国内讧不断,游牧优先的国粹派和农耕优先的汉化派之间的派阀斗争激烈,因此无力南伐。辽国内讧总算是压了下去,因此发出了伐宋诏书,要“收复失地”。

后周世宗,影视剧照

宋朝震惊。前面屡次提到太祖赵匡胤是节度使出身,换言之就是军阀。太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因是军阀出身而深知军阀的弊害,也沿袭了后周世祖的政策。太祖致力于强化中央军,对地方军指挥官的节度使采用的方针是,如果缺人就用文官补上。基本上就是文治主义,科举及第做了进士的人会受到朝廷的重用。太祖的优点是不急功近利,也就是不揠苗助长。既然知道节度使的弊害,皇帝用一纸命令废除的话也行,但他没有做这样过激的事。逐渐改变节度使的性质,这是太祖及其后继者太宗的做法。通过让长期服役的高级军人体面地下台,节度使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权力地位不知不觉地被转换成了名誉职务。

杀伐不断的五代十国,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尚文”时代,尚武的风气逐渐丢失了。这符合了目标是文治主义的太祖的预期,但当辽南伐一起,宋就不得不对尚武风气太弱头疼不已。辽南伐之际,宋朝政府首脑中,有王钦若的迁都金陵论,也有陈尧叟的迁都成都论。然而宰相寇准断然主张皇帝亲征,真宗采纳了这一意见,进兵澶州(河南省),渡过了黄河。这一强硬政策对辽来讲是个意外吧。辽南伐考虑到的是宋尚文贬武的风气,只是想予以恫吓。宋朝皇帝立马阵前,展示出迎击的姿态,这是辽万万没想到的。

王钦若雕像

实际上在此时,西北有党项族的抬头,宋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正因如此,寇准才主张绝不可向辽示弱。两国都没有要正式动武的念头。辽的内讧初步平息,但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还会爆发。两军在澶州对峙,而军使往来频频。双方的真实想法都是用外交谈判来解决。辽得“实”,宋得“名”。首要的领土问题被搁置,宋每年送辽二十万匹丝绸,十万两银。另一方面,结成了宋兄辽弟的关系。这正是历史上被称为“澶渊之盟”的讲和条约。此后大约四十年间,两国关系是稳定的。

对得到实际好处的辽来说,这一条约是个大收获。二十万匹丝绸、十万两银的岁币强化了辽的国力,辽就可以对宋以外的邻近各国——东边的高丽和西边的党项保持强大压力。党项族的首领李德明被宋封为定难节度使,获得西平王的称号,赐国姓赵。不过,党项也被辽封为夏国王,于是就得到双重王位,成了附属两国的局面。虽说是附属,但宋辽都不干涉党项的内政。然而,李(赵)德明死后,其子元昊一继位,就拿下了河西四郡,自称皇帝。人口稀少的党项族西夏国是全民皆兵制,军力不容小视。

澶渊之盟

西夏国皇帝李元昊的这份强硬独立宣言,是抓住了宋辽相隔四十年后关系恶化的际遇。辽的确向宋要求返还失地关南,而对宋来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唯独不能割让领土。于是谈妥增加十万匹丝绸、十万两银岁币。时间是宋仁宗宝历二年(1042)。宋辽讲和,对于希望两国抗争的西夏是个打击。而且,西夏封堵住吐蕃和回纥,如果形势恶化,就有可能背后受敌。西夏和宋之间使者来往也逐渐开始频繁,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西夏因臣服而被赠与十三万匹丝绸、五万两银。时间是宋辽讲和两年后——1044年。

向辽和西夏赠与数额如此巨大的岁币,体现出宋朝的经济实力究竟有多强大而充实。然而,事情不会总是这样下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