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真墓被发掘,专家从墓中发现两具碎骨,背后真相令人无比愤怒

包拯,北宋朝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额头有月牙面黑如碳的传奇人物。那是上斗国丈,斩驸马,下斩贪官,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拍手叫好。真实的包拯却是面白有短须,个子不高,岁出仕,在北宋先后出任御史中丞,开封府尹,三司使,枢密副使。其工作范围大到全国的财政军务,小到百姓民生。在古代以刚正不阿,六亲不认,清廉无私而著称,乃是做官的典范代表。

包拯病逝于开封后,被运回合肥老家安葬。据说因为包拯在世的时候得罪的权贵太多,也担心被盗墓贼惦记。所以当时从七个城门运出了口棺材,用来迷惑世人的眼睛。

此后包拯墓群伴随着北宋灭亡至今经过多年,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一直到年对包拯墓进行保护性挖掘,最后这位受世人传颂的包大人,落得了一个尸骨不全的下场,不禁让人凄然。

那是在年,由于墓群所在地要建石灰窑,所在单位要求包公墓限期搬走,否则按无主坟墓处理。省博物馆得到消息,匆匆组织了一支专业考古人员的考古小组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考古小组经验不足,又无法判断真正的包公墓地,就决定先挖掘距离墓葬群稍远距离的一个不起眼的宋墓。没想到这个小墓竟然会有一口金丝楠木棺材,还有两块不完整的墓志铭。随后发现棺材中的骨骼是凌乱的一堆,还有破碎的。拼合完整后的墓志铭显示是包拯和夫人所有,那么骨骼呢?经过检测发现是男性骨骼,骨骼年龄岁以上,初步判断是包拯的。

后来经过守墓人的指点,找到了包拯当时真正的墓穴,这处墓穴被盗墓者彻底破坏了,别提文物了,连地砖都不见了。大家终于知道包拯遗骸是在墓穴遭到了破坏后,宋末战乱频起,后人逃难之前,匆促的将包拯尸骨转移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墓穴中,被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

可是,发掘出的尸骨要被运回家安葬的时候,赶上了年动荡时期,骨骸却不被允许安葬,包公后裔无奈之下只好偷偷找人,做了静心的伪装安葬在老家。后来社会逐渐稳定发展,包公后人想要将包公的遗骨移迁回合肥时,却发现当年存放遗骨的盒子空无一物,而当年埋放遗骨的人也已经逝世了。现在仅存的是当时被送去鉴定的遗骨聊聊数块。

用这仅剩的遗骨重修了包公墓,迎接各地前来缅怀先贤的人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