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伯父周恩来是心怀大慈大爱的人

中新网杭州8月27日电 题: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伯父周恩来是心怀大慈大爱的人

作者:郭其钰

“虽然总理一生没有子女,他却说全中国的孩子都是他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27日,在杭州参加2018第四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的中新社原副社长、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创始会长、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接受中新网采访。她回忆起周恩来总理时表示,伯父一生都贯彻了慈和孝,是心怀大慈大爱的人。

周秉德为“2018中华慈孝人物”颁奖。 王刚 摄

战争年代,很多和周恩来同志一起战斗过的战友牺牲后,周恩来就派人找他们的孩子,把这些孩子送到延安或者苏联学习。那时候,周恩来特意嘱咐,不要再让这些孩子去参战,因为他们的父辈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不要再有牺牲,要让孩子学习知识、学习文化,报效国家。

说起伯父的这一举动,周秉德感慨道,“不能再有牺牲,这本身就是一种慈爱和关怀。那时候没人告诉伯父要这么做,但他觉得应该这么做,这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

“对于自己的父母,伯父更是有着一贯深沉的爱和孝。”周秉德说,周恩来其实有“两个母亲”,生母精明能干,继嗣的母亲教他读书写字,所以他对“两位母亲”都非常敬仰。不幸的是,周恩来9岁时生母和继嗣的母亲就都过世了,然而即使是在十几年后,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迫入狱的周恩来,仍在牢房里写下了思念母亲的文章。

长期以来,参加革命工作的周恩来因工作的危险性和特殊性一直无法将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直到1938年,周恩来终于以公开身份把父亲接到了重庆和他一起生活,然而孝敬父亲的日子却很短暂。父亲去世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七篇讣告,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慈孝之道。

慈孝文化中,家国情怀是绕不开的一部分,2018第四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现场,周秉德向主办方赠送了一幅周恩来的书法作品—“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周秉德表示,在一百年前国家积贫积弱的条件下,一个19岁的青年能说出这样豪迈的话,“可见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的信念和信心。”

周恩来从小就是心中装着大国“大家”的人,13岁的他就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秉德说:“周恩来的一生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名誉、地位、金钱、享受等等全都没有,这本身就是一种大爱,甚至是一种对于世界人民的大爱,因为只要是追求民主、独立、进步的国家,他都会支持。”

“周恩来同志不仅是革命的领袖,他自己也是一位有孝心、有慈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从小在周恩来身边长大的周秉德耳濡目染中也传承了周恩来大慈大爱的情怀,创办了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

周秉德介绍,基金会命名“大鸾”、“翔宇”系分别取自周恩来总理的乳名和字,以此寓意基金会将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如一只翱翔天宇的神鸟将无边大爱播洒人间。她说,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年轻一代更要传承、发展、颂扬这种文化和精神。

据悉,2018第四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浙江中华文化学院、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协办,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新闻周刊、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等支持。(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