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从未指挥战斗,却两败日军,写一本书说几段话便改变世界局势

每当中国沉沦之时,总是有不世出的豪杰天才出世力挽狂澜,而且往往沉沦得越深豪杰便出得越多。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年为中国前所未有的屈辱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三千年未有之危局,于是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探讨救国之路。其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从未亲自带兵打过仗,但却两次击败日军,中日抗战局势变化尽在他的预料。而中国能获取抗战的胜利,他的一本书几段话更是功不可没,所谓国士无双应该说的就是他吧。

他就是蒋百里将军,中国百年来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有些人觉得很荒谬,一个从未亲自指挥过任何战役的人居然被称为军事家?这些人把军事看得太狭隘了,军事可不仅仅是临阵指挥的战术才能。有一类人拥有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往往他们的几句话或一本书便能拨开时代的迷雾指明国家前进的方向,这类人可比战场上获得几场大胜的将军对国家重要得多。像写出《海权论》的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教书著述,但他对美国的影响绝不是麦克阿瑟或巴顿这样的将军可以比拟的。可以说,近百年来美国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都受到马汉的影响。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没有马汉那样大的影响,《国防论》更多的是科普世界军事趋势和国防建设,并联系中国的实际分析中国该怎么样用最经济最适的手段建设国防,特别是在日本的威胁下。整场抗战中国所用的战略都来自于蒋百里,《国防论》也是抗战时的中国的战略指导手册,无论我军还是国军都深受影响。

蒋百里很早便认为中日必有一战,他不但预测到中日战争在日军短期突进后必然会进入相持阶段,甚至相持的地方都准确无误的预测出来了,这就是非常出名的“三阳线”,三阳即洛阳、襄阳和衡阳。1923年蒋百里在火车上和朋友这么说:“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我们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15年后中日双方果然在此僵持。他应该也是最早认为中国会获取抗战胜利的中国军事家,这源于他对日本日军的了解。早在1901年他便去日军陆军学校就读,并轻松夺魁,在学习上把日后在中国耀武扬威的日军将官击败,这是他第一次战胜日军,虽然不是在战场上。蒋百里虽然在日本留学过,却认为日本军事能力不怎么样,这大概也是他认为中国会获胜的原因吧。再说,日后留学德国的蒋百里见识过世界最强陆军后又怎么会看得上二流日军?

蒋百里认为中国要获取抗战胜利要做到这三点。①不要让日本从北往南打,因为北方平原日军机械化优势可以尽情发挥,看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多是北统南。所以应该在上海主动和日军对抗,把日军的战略方向从北到南引导成从东至西。然后用山川湖泊沼泽抵消日军机械化优势,增加日军运输成本,打击日军运输线路。这就是一向对日军怂到底的国军却敢调集大量精锐在上海和日本大打出手的原因。要知道淞沪会战的导火索是2个日本兵开车进入虹桥机场,防守机场的国军不但阻止了这2名日军,更因为种种误会打死了他们。8月9号事件发生,8月11号中日谈判时日本提出让中国撤离在上海的部队被拒绝,然后日军舰队进入黄浦江。战争随之开始,不过这次主动开始进攻的换成了国军,8月13号张自忠率领国军围攻日军。此战很好的把日军的战略方向变成东至西,日军占领上海后沿江而上占领南京。可惜国军在南京处置不当导致大屠杀发生,而本该有序撤退的中国军队变成了大溃败,虽然战略目标是达成了。

②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很多人都知道《论持久战》,很多人也听过以空间换时间战略。如果说准确点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是1937年8月白崇禧提出的,《论持久战》是《以空间换时间》之后才写出来的。但白崇禧的《以空间换时间》却是受蒋百里影响,或者至少蒋百里早已有这样的观点,如之前1923年的“三阳线”。蒋百里的《国防论》里也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他认为日本之所以能不断壮大原因就是从清末到民国每次日本一打中国就讲和让日本割肉消化变强。只要不和日本讲和,一直打下去日本是耗不过中国的,而且准确预言中日相持的战线。

③是抗战要主动,而非被动应付跟着日本棒子走,他打他的我们打我们的。要知道仅仅步步抵抗后退虽然能拉长日军补给线,但日本消化占领区后就会更强而我方更弱,这仅仅只是延缓死亡速度而已。只有阻止日军消化占领区破坏日军运输线并在后方尽量增强我军力量才有获取胜利的希望,这就要求在敌后开辟战场。

这场战争不但是中国的胜利,更改变了世界局势,也是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虽然蒋百里将军在1938年就已经病逝,他并没有等到抗战胜利的那天,但这也是他第二次对日军获取胜利。中日双方像他的提线木偶一样做着动作,战局从没有脱离他的预测,只是他的战略却是由我军和国军共同完成的。国军做到了第一和第二点,也尝试过第三点去敌后打游击战,国军游击队一度超过百万,还请我军专家指导。但国军的素质和凝聚力太差了,压根做不到敌后抗战,这些游击队大部分后期都当了汉奸,所以第三点反而是由我军完成的,这是两军一次完美的配合。也不知道蒋百里先生有没有看到这点?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