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曹操的身世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祖籍江苏沛县。汉安帝时期(94年-125年),曹腾任黄门从官。永宁元年(120年),当时汉顺帝做皇太子,邓太后因曹腾年轻谨慎厚重,使他侍候皇太子读书,特别受到汉顺帝亲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人有所不同。延光四年(125年),汉顺帝即位,曹腾任小黄门,升为中常侍。建康元年(144年)八月,汉顺帝去世,汉顺帝刚满两岁的儿子子汉冲帝继位。永憙元年(145年)正月,继位不到半年的汉冲帝便夭折了。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立一位年长有德的宗室当皇帝,都属意于清河王刘蒜,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却立了八岁的勃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刘缵为皇帝,是为汉质帝。

本初元年(146年),朝廷官员分成两派。一派由李固领导,拥立清河王为帝;另一派由梁冀领导,拥立刘志登位。正当两派开会争议时,曹腾看准机会成熟了,亲访梁冀,表示支持刘志为帝。他又指出,清河王为人严明,如果他真的为帝,恐怕难保平安,但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梁冀在曹腾的支持下,毒死汉质帝,拥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曹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因定策有功,都封为亭侯,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在宫廷里面供职三十多年,经历了四位皇帝,都未曾有过失。他所推荐的都是天下知名的人士:陈留(今河南陈留县治)的虞放、边韶,南阳的延固、张温,弘农的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人。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他,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汉桓帝他知道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所以没有怪罪曹腾。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当时的人都因此赞美他。

曹腾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曹操的父亲)承袭了他的封爵。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曹嵩(?—193年),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桓帝末,依靠曹腾的关系,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曹嵩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擢拜曹嵩为大鸿胪、大司农,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曹嵩并不像养父那样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

中平四年(187年)十一月,太尉崔烈被罢免,大司农曹嵩贿赂中官以及给西园捐钱一亿万,故为太尉,位列三公。太尉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九卿原是本份,因臧买位太尉。

中平五年(188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太尉曹嵩被罢免,随后回到谯县老家。董卓之乱时,曹操在陈留起兵。曹嵩不肯相随,带着少子曹德(又作曹疾)到琅邪避祸。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在兖州时,曹嵩和少子曹德去投奔曹操。父子一行从琅邪郡赶往泰山郡时,泰山郡太守应劭前去迎接,还未赶到,曹嵩和曹德已被徐州牧陶谦派轻骑追杀至郡界而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世语》记载曹嵩遇害的一种说法:曹嵩住在泰山郡华县,应劭还没有赶到,徐州牧陶谦怨恨曹嵩的儿子曹操多次前来攻打徐州,就派数千轻骑去拦截曹嵩。曹嵩以为是应劭前来迎接,没有防备。于是,曹德被杀于住所门中,曹嵩惊恐,在后墙打出一个洞,让小妾先出去,小妾体肥,一时难以穿过,曹嵩就避入茅厕,结果全部遇害,一家全部被杀。应劭害怕被曹操追责,弃官逃奔袁绍。所以,曹操才会以为父报仇为名义出兵攻打陶谦,并且在徐州屠城,以为报复。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之谜首先表现在他何以作为奸臣与英雄之间的性格之谜上。今人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探析,但是他的出身的双重性与内心的隐痛却是重要表征。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开头写道:“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陈寿的这一记载可谓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曹操的祖上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元臣曹参,然而这只是传说而已,无从考稽,而现实的祖上却是宦官曹腾。曹操的生身父亲曹嵩本为夏侯氏,“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更是点出曹嵩因为过继给曹腾当养子而失去了家谱中的根脉,这不能不说成为曹操的隐痛。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