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豫剧之父,毕生都献给豫剧的艺术家,被世人遗忘、墓前冷清

文/青山独往

现代豫剧之父、毕生都奉献给豫剧的艺术家,被世人遗忘,墓前冷清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曾诞生过一批伟大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在艰苦年代为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河南的广阔大地上,豫剧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非常之高,这得益于一个人,名字叫作樊粹庭。

作为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他为豫剧的传承创新做出了很多突出贡献,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当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而樊粹庭创立的剧团一路从开封演到西安,编演抗战救国剧目。此后其一直都在从事文艺工作研究,为文艺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很少有人会记得樊粹庭,笔者今天就和大家来谈一谈他和豫剧的那些事。

樊粹庭生在在了河南遂平的一户普通农家,父母对其的教育比较重视,小时候便开始接受教育,十四岁时更是跑到开封求学。

在开封求学期间,樊粹庭还和同学组起了国剧队,闲暇之余用来学习表演。老师和家长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于是极力反对,但樊粹庭却和同学坚持做了下来,他们先后编演了多部传统剧目,这为今后在戏剧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此后樊粹庭进如更高的平台深造,,并在二十四岁时取得了河南大学的文科硕士学位,这在当时可是少有的人才,可以在政府部门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樊粹庭一开始在师范学院教授戏剧课程,后来又教育厅任职,推广戏剧文化。

当时樊粹庭提出了改良豫剧的建议,这对豫剧的现代改良起了很大作用。此后他专心从事豫剧改良和创新,招纳演员,破除老旧规定,制定舞台纪律等,让豫剧渐渐火了起来。

此后樊粹庭有开始改良剧院,他把开封的永乐戏院改成了豫剧剧院,并且请了一大批河南知名的表演者前往演出,比如说陈素真等人。而在剧团管理上,樊粹庭吸纳了很多别的地方的管理经验,为此还专门跑到西安取经。

在剧目编排方面,其也借鉴了其他戏剧的优点,比如说将秦腔中的《柜中缘》等折子戏引入豫剧表演者,一时间在开封引起很大反响。

随着抗战的爆发,狮吼剧团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孕育而出。在樊粹庭和陈素真等人的带领下,剧团一路从开封演到西安,沿途上宣传抗战,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在此期间,剧团还吸纳了很多年亲人学习戏剧,对豫剧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

而此后随着抗战的深入,樊粹庭又创办了儿童剧团,这个剧团接受了很多河南当地的受难儿童,他们很多因为战乱失去亲人,无家可归。而在同一时期,他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忙于改良和创新传统戏剧,为陈素真等人编排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说《三拂袖》、《女贞花》,简直是为其量身打造。

而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樊粹庭先后前往北京、西安等地进修学习,并留在西安从事文艺研究工作。随着时间地慢慢推移,老先生最终在上世纪六十年的中期病逝。

多年过去以后,由于很多人不知道其葬在何处,所以墓前颇为冷清,渐渐也就被人遗忘,除了家人之外很少有人再去看他。当然大家不会忘记老先生对于戏剧所做的贡献,在09年的时候河南艺术研究院的同志专程到西安祭拜老先生。

他们觉得这样人不应该被人遗忘,于是便联合各方准备将其墓葬迁回河南。确实像樊老先生这样的人,一生都在为戏剧艺术在奔走,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豫剧,世人不应该将其遗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