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背后有一个女人的支持

陶渊明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和他笔下的桃花源,为后人创造了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做过东晋时期的大司马,60岁还在励志搬砖,想为风雨飘摇中的东晋尽一份力。虽然他无力回天,但凭着自己的努力,倒也使得他的家族衣食无忧。不过,这一切被动荡的社会打破。因此,到了陶渊明时期,陶家开始为吃饭问题发愁。

为了吃饭,陶渊明出去做官。先是做州祭酒,然后是州主簿。不过,每次时间都不长,他实在适应不了那个污浊的社会。因为他有一颗不肯同流合污的心。

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郡里派督邮到彭泽检查工作。督邮相当于现在的检查机关干部。为了给督邮留下一个好印象,县吏劝陶渊明穿上官服,郑重其事地去拜会督邮。陶渊明感叹地说了一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传》)当天,他就挂印离职,并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这就是有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后,陶渊明虽然也还有被朝廷征用的机会,但他没有去,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平民百姓,过起了真正归隐田园的生活,并写下无数流传千古的田园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陶渊明的心声。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的失去自我,所以,陶渊明不愿落入尘网,他宁可在贫穷中自由。

在那个时代,诗人和酒是分不开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诗里有很多酒故事,他的人生中也有很多酒故事。

江州刺史王弘听说了陶渊明的大名,很想结识他,就在陶渊明去庐山的路上,让他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在路上等他。当陶渊明和庞通之一起喝酒的时候,王弘趁机加入,陶渊明没有表示不快。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传》)

一个刺史居然巴结百姓,还怕他生气。这样的故事现在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它证明了“名士风范”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陶渊明也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确具有名士风范。

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朋友,他在始安郡做官时,只要经过陶渊明住的地方,就去他家喝酒。两人边喝边聊,很是投机。当颜延之要离开的时候,给陶渊明留下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全部送到酒家预存起来,还说这样拿酒方便。

有一年的重阳节,陶渊明没钱喝酒了,就采了一把菊花,坐在东篱旁边,大概是看着菊花想酒吧。过了一会,他看见一个人过来。原来,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陶渊明很高兴,立刻喝起来,直到大醉而归。

陶渊明好酒,因此也招来很多好酒之人。来他家喝酒的人很多,无论贵贱,陶渊明只要有酒,就会招待客人。如果陶渊明先喝高了,他就很镇定地跟客人说,我醉了,想去睡觉,你可以回去了。如此率真,确实少有。

还有一次,陶渊明正在自己酿酒。就在酒熟的时候,郡将来看他。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又把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才接待客人。不知郡将当时是不是很尴尬。这样的事,也只有陶渊明这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为了酿酒,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期间,曾建议把50亩公田全部种上造酒的高粱,但在妻子的坚持下,他做了让步,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稻谷。除了喝酒,人还要吃饭。陶渊明不管吃饭,只管喝酒,但他的妻子不能不管。因此,一直有一个疑问,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陶渊明无疑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陶渊明是不是合格,他是否做到了一个家里的男主人应该做的。

在《南史·隐逸上·陶渊明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其妻翟氏, 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这让我对陶渊明的疑问豁然开朗,原来,答案在这里,原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后盾——他的妻子。

一个志同道合的女人,一个安于贫困的妻子,这应该是陶渊明人生最大的幸福。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背后默默奉献的妻子翟氏有很大关系。这个女人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收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