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射出去的箭需要回收吗?

杜甫曾经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战争对于箭矢的消耗是非常之大的。

当年,李陵在匈奴的那场遭遇战,麾下不过三五千人,然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

在古代战场上,弓箭手的作用跟狙击手差不多,相当于军队中的特种兵。他们不会直接出现在战场上,而是躲在暗处,趁着敌人不注意的时候给他们重重一击。

箭虽然能在战场上发挥很大作用,但作为高端消耗品,它准备起来耗时又耗力,一旦被发射出去就很难再补充了,甚至是一眨眼就用完,曹丞相一晚上几十万只箭拱手送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真实的古代战争,并不是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箭像用不完似的一波接着一波地发射,毕竟弓箭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能使用得起的国家根本没几个。

如此庞大的箭矢射出去时,并不会每一支都射中敌人,战场中一定会有大量散落在地上的好箭,战争结束后,它们会被回收再利用吗?

答案是:必须的!别说好箭要收回,坏了的也得捡回来修复一下再使用!要不然下次敌人来了只能扔石子了!

大多数古装剧,都没有演过战争结束后收拾战场的情形。但不演并不代表不存在,收拾战场这样繁琐的收尾工作,于电视剧紧凑的剧情毫无用处,不演也是正常的。

可真实的战争中,把敌人赶跑后,战士们并不能立刻喝酒吃肉搞庆功宴,收拾残局、捡落在地上的箭这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别看它只是一支小小的箭,可包含的做工绝不比做一件玉器简单,特别是带有箭羽的箭杆。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难道不是箭头更值钱?

古代的箭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是伤害性最大的是箭头,而它的材质一般都是铁。古代开采技术不发达,铁的库存非常有限,是珍贵的战争物资。

铁虽然珍贵,但箭头并不是箭矢中最难制造的部件,因为箭头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并不高,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比较高速地制造/铸造箭头。

箭矢在工艺上相对耗时和要求较高的部件是箭杆。

想做出有实战价值的箭矢,得找到合适的箭杆材料,坚硬、有弹性,长度、硬度都必须符合要求。如果要在荒芜一物的沙漠地区作战,想就地取材找到适合做箭杆的材料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了材料要求高,手工还得精。箭杆必须要直,否则会影响射击的精度,通常需要对箭杆进行加工。

为了让箭杆笔直,早在石器时代,就发明了各种箭杆拉直的工具。

直到今天,现代制箭工艺的一个重要设备就是箭杆调直工具。

由此可见,造一根箭并不容易,所以说,箭矢一旦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毕竟战场上没有无限供应的箭矢,要想让弓箭手起到作用,就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箭才可以。而且能够用得起弓箭的,都是实力十分强盛的国家,但即便富裕如唐朝,士兵打完了仗依旧要将箭矢回收回去。

另外,收回发射出去的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避免被敌军拿走循环使用。

即使不收回,也会点着火发射出去,避免被敌军捡走。

毕竟除了诸葛丞相,谁家的箭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回收为啥不回收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