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汉丞相、魏武王曹操,因为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又杀死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伏后所生两个皇子。而且他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以千百年来,从周瑜那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起,一顶“汉贼”帽子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曹操平定羌虏、扫灭乌桓、压制匈奴、降伏鲜卑,令其在汉末乱世不能乘虚入中原为祸,外战功绩并不逊于大一统王朝里任何著名帝王;而同时曹操亦有屠城杀俘、残民害士的大过。兖州牧任上,屠戮徐州各城数十万百姓;司空任上,官渡战后坑杀七万降卒,包括不得其死的荀彧、崔琰等国士,许攸、娄圭等故友,这些都是其难以抹去的罪责。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千秋功罪,誉满天下,谤亦满天下。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而这个词在现代看来都认为是曹操的专利,但是殊不知,曹操也是师从古人啊!在春秋初期就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个天子是当时的周天子周平王。这位国君就是郑庄公。

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在其外公等的支持下,继位为新天子,而旧都镐京已经是断壁残垣,而且时常受到西戎的威胁。因此,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但是,失去大本营,来到洛邑的周天子,再也没有了以前号令诸侯的权威。而且自己可以管的地方也就是洛邑周边那一亩三分地,而且所谓的号令天下的王师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在当时情况下,周平王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不说大诸侯国,就是小诸侯国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来朝贡,也不来会见。慢慢的就成了摆设了。郑庄公作为大周王朝的卿士,虽然周天子已经没什么权威了,但是天子毕竟是天子,说的话做的事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我周天子给你下命令,虽然你瞧不起我,但是你不执行,这就是反叛啊,就可以联合其他国家,正义的打你没商量。而且,当时也没有大国的干涉,因此,郑庄公利用卿士的地位,时常调动周王朝直属的军队,而且,以王命的形式发布号令,以天子的名义组织同盟,征伐那些跟自己敌对的国家。如,其在位期间,先后几次以天子的名义讨伐收留自己叛乱失败弟弟(共叔段)的卫国,以及与自己敌对的宋国。不仅可以调动王师,还命令虢国和邾国出兵相助,而且最后尊王的齐国、鲁国也来帮助。成功完成了最古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世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比这位足足晚了好几百年。

《战国策》中的秦惠王时期,张仪大放异彩,将六国玩弄于鼓掌之间。秦武王继位之后,对张仪的人品颇不以为然,此时张仪力劝秦武王,东进,直取周王室,并说:“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但秦国的另一位重臣司马错反对,他认为挟持周天子会招来恶名,让秦国在诸侯中广泛树敌,反而不利于秦国,结果秦武王没有采纳张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在后汉三国时期也是有多个版本,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三国志.贾诩传》,董卓死后,凉州集团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贾诩说服凉州将领是说:奉国家以争天下,若不济,走位后也。接着是《后汉书.袁绍传》凉州人占领长安后,袁绍的谋士沮授对贾诩的言论稍加修改对袁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公元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劝曹操说: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曹操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

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改名许昌,以为都城,自任大将军,从而摆脱杨奉等对汉朝廷的控制,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汉献帝下诏给当时已据有青、冀(治今河北冀县)、幽(治今北京市)、并(治今山西太原市南)四州之地的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这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第一个政治行动。随后,汉献帝又下诏给吕布,称赞他诛杀董卓的功绩,令其与曹操共辅朝廷。献帝东迁后,关中出现权力真空,数十名大小军阀各拥兵自保,曹操任命侍中钟繇为守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中诸军,凉州将马腾、韩遂分别送子到许昌为人质,曹操又通过汉天子将关中暂时置于自己的号令之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渔阳(治今河北密云西南)太守鲜于辅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率其众以奉王命”,被任命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曹操于是在袁绍后方安下一个楔子。后来曹操与袁绍决战,双方谋士估量战局,无不将曹操奉天子有义战之名作为曹操政治上居于优势的重要砝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