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十副价值不菲的山水花鸟画

徐悲鸿是以画马出名,马是他的代表作,但他的山水人物画还是一样的栩栩如生,挥洒自如。 下面我就收藏了几幅让大家一起鉴赏一下。

《晚秋栖霞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7.3cm,横47.2cm。

自题:“辛未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为1931年,徐悲鸿时年36岁。

本幅左上吴倩题:“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吴倩题。”甲午年为1954年,时值徐悲鸿逝世一周年。

徐悲鸿在山水画创作上主张“外师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绘实景,反对清初“四王”以来片面追求笔墨意趣的“样式山水”。此图是他游南京栖霞山后所绘,立意新颖,取景独特。全图右半部绘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写虬枝纵横的苍松秋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枝繁叶茂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

《老殿古杉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6.4cm,横76.4cm。

自题:“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本。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

廿三年即指民国廿三年(1934年),徐悲鸿时年39岁。

1934年8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前苏联莫斯科等地举办画展后回国。9月,他不顾旅途的劳顿,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孙多慈、杨建侯、文金扬、林家旗等人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他一边悉心指导学生,一边积极地进行创作。本幅便是他绘制的一处老殿前的古杉写生图。

此图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图中并未直接绘出古杉的全貌,而是在其前面绘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虽然墙体的遮挡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东篱采菊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10cm,横36.1cm。

自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右下角钤“戊子”白文方印。

此图系依据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意而创作的人物画。图中身着长袍的陶渊明手持黄菊正回首眺望远处起伏的南山,幽静的田园风景映衬出主人公辞官退隐的淡泊心境。

作者以饱含水分的墨笔直接渲染画中的山峦,笔触间留有空白,似白云浮动,显现出山体的空灵。湿润的墨气令朦胧的山峦平添了几分烟雨迷茫的诗意。依照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的身长比例通常约为6个头长,而此画中人物的造型比例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身长为7个头长,因此,图中的陶渊明显得高挑而文弱,更得晋人瘦骨清象、博衣广袖的风姿。

《枫叶狸奴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29.7cm,横42.8cm。

自题:“子睿夫人清正。壬午十月悲鸿。”钤“徐”朱文圆印。

壬午年为1942年,徐悲鸿时年47岁。

此图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画,绘一只黑白色猫从枫树干上走下,蓦然回首,发现了息憩的蛱蝶。

徐悲鸿凭借捕捉动物瞬间行为的敏锐洞察力,成功地刻画了猫在发现蛱蝶时凝神观察的情态,展示出他深厚的西洋绘画解剖学、透视学学养及中国画写生传神的笔墨功力。

图中配景的枫树以淡墨绘就,粗大的树干配以零枝片叶,笔简意赅地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氛围。黄色蛱蝶虽然小仅寸许,且偏居画面右侧,但其高明度的色调甚是醒目,与猫相映成趣。

《风竹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墨笔,纵130cm,横31.3cm。

自题:“腾跃先生正。壬午冬日悲鸿。”钤“悲鸿”朱文方印。

壬午年为1942年,徐悲鸿时年47岁。

图绘三竿健壮的毛竹相邻而生,直贯画幅,具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竹竿以排笔表现,每节直上直下刷就,形成宽扁的竹节。每段竹节间留有小隙,填以重墨线补白,以区分上下节,同时强调竹节的坚硬力度。竹叶或仰或俯,形态变化多端,它们横向的走势打破了竹竿纵向的布局结构,令画面更加活泼生动。在竹叶的施墨上,通过深浅不同的墨色变化来表现叶之正背,以淡墨绘就的叶背面和以浓墨写出的叶正面在清风吹拂下重叠交错,相互映衬,丰富了视觉效果,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

徐悲鸿最爱画的竹是其家乡宜兴丁蜀山的毛竹,这种竹形貌粗壮挺拔,属于优质竹品。

《桐阴孤骏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29cm,横39.8cm。

自题:“槐准先生存念。悲鸿戊寅旧作。辛巳题。”钤“悲”白文方印。

戊寅年为1938年,徐悲鸿时年43岁;辛巳年为1941年,徐悲鸿时年46岁。

图中的桐树以大写意的泼墨、彩画法表现。树干用笔粗犷豪放,笔触之间自然留白,形成高光,增强了枝干的立体效果。树叶直接以饱含湖蓝和水墨的大笔触积染成形,既独立又彼此联结成片,与墨趣融为一体,显现出水气迷蒙的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感。作者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一匹正在树下食草的马,形象矫健俊逸。马体以赭色渲染,通过留白及色块的深浅变化晕染出骏马俯首时的肌肉组织,由此可看出作者落笔有形、笔到神随的扎实的写生功底。

《虎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90.4cm,横43.6cm。

自题:“七年冬将之法,叔平先生持汉魏精拓多种赠别,作此报之并为纪念。悲鸿。”钤“悲鸿”朱文圆印。画幅右下角钤“妙机其微”白文方印。

七年即指民国七年(1918年),徐悲鸿时年23岁。

图绘一花斑虎卧于石上,正扭头转身回眸远眺,其警觉的目光既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也显现出百兽之王唯我独尊的霸气。

图中的虎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淡彩晕染,以细劲的笔致勾勒出虎之欲行又止的动态,又以或深或浅的赭石及藤黄交错地渲染虎背的皮毛,表现出细密柔滑的质感。

在书法上,徐悲鸿颇受康有为的影响,工于汉魏法书名拓。1918年11月,徐悲鸿争取到公费赴法留学的名额。赴法前,得到好友马衡(字叔平)相赠的汉魏精拓,很是高兴,于是精心地绘制了此图作为答谢。

《葵花雄鸡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39.2cm,横47.8cm。

自题:“廿八年春暮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图绘一只举足漫步的雄鸡居于画心中下部,其衬景是两株高大健壮的向日葵。向日葵迎风映日,画家先以中锋淡墨勾勒叶片的外轮廓线,随后又以不见笔痕的汁绿、浅赭、褐色、花青等色彩层层晕染,准确地展现出叶片的自然形貌,反映出徐悲鸿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表现细节的绘画本领。

在动物类题材中,徐悲鸿很喜欢画各种体态的雄鸡,它们或昂首挺立,气宇不凡,或登高而立,司晨报晓,或如此图所绘闲庭遣兴。其中既有思想内涵深刻、寄寓着徐悲鸿不卑不亢之人品的画作,又有呼唤民众觉醒的抗争之作。此幅注重的是审美意趣,侧重于田园风情的抒怀。

《松柏双鹤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2.7cm,横47.6cm。

自题:“壬申初冬悲鸿写于新都。”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壬申年为1932年,徐悲鸿时年37岁。

图绘两株粗细不等、高矮不同的松柏一正一斜地位于画幅的中心。柏枝上立一仙鹤,展翅欲飞,树下一鹤止步不前,抬头仰视。二鹤形成动静对比、高低呼应,极富情趣。

徐悲鸿曾在一幅画上自题:“树木不难写,但写之不佳则类硬柴,故须具生意。其要点乃在枝干精确之深浅,树皮滋润。枝干四布,则必不致柴,虽落叶无碍也。”此图较好地处理了树干与枝、叶间的关系,将苍松古柏表现得生机盎然。图中松柏的针叶先以花青染底色,然后以纵向墨点写其大意。

《骑虎财神像》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78.5cm,横55cm。

自题:“画猫也是度平生,颇苦营营浪得金。请出赵兄无别意,虎(看)他骑虎好开心。癸未元日写本,淑华仁嫂供养。悲鸿。” 钤“悲鸿”朱文方印、“徐”朱文圆印。

癸未年为1943年,徐悲鸿时年48岁。

题款中的“赵兄”是指民间传说中能够招财进宝的赵公元帅。此图作为吉祥画,具有臆想和夸张的成分。方脸大汉赵公身着盔甲,外罩蓝袍,足蹬官靴,威风凛凛地骑在老虎背上。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被驯服得犹如病猫,全无霸气。

徐悲鸿在德国留学期间从学于油画家康普,在去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等名家画作的同时还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身的写生能力。动物园内的猛兽被关在半圆形的围栏里,这使得徐悲鸿可以从多个侧面、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皮毛、肌肉、形体以及各种运动姿态。

本幅之老虎为淡彩水墨小写意画法,其皮毛先以赭色晕染,趁水分未干之际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纹理,墨线在湿润的纸上洇散,其若虚又实的水墨效果自然地表现出虎毛细密的质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