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金匮之盟真相

金匮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其实这一事件,自宋朝以来就扑朔迷离,正史认为赵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毕竟这种仅凭一纸盟约,居然将皇位传给弟弟之事,实在有些匪夷所思。而且“金匮”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换句话说,此事如果不是宋太宗赵光义有意公开,那也就没有人知道原来皇位的继承还有这么一回事。

那么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呢?《宋史》中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962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那么实际情况呢,建隆二年(61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这个年龄可不小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已30多岁,怎么会有幼主之说?杜太后凭什么猜测太祖早死,而宋朝会重蹈五代的覆辙呢?实在没有道理!如果确如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们还可以推测。但是,太祖活了50来岁,并没有早逝而面临幼子主政。如果真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6年才揭露出来呢?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因为这是他继位合法的有力证据,而留下来的却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

但对“金匮之盟”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相反的证据。关于立此盟约的条件,持肯定论者认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这是一个王朝更替频繁的特殊时期,五代君主十三人,在位超过十年的绝无仅有,有七人死于非命,杜太后凭什么否认宋太祖可以摆脱“宿命”,而不像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终幼主执政失国而终呢?杜太后认为刚刚建国,根基未稳,随时有可能成为短命的“第六代”。尽管当时太祖正值壮年,但政治变化无常,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暴死?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被人杀掉?假如真的发生了,10多岁的德昭显然是不足以应付。而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应是理想的继承人。

金匮之盟疑案属于皇家禁宫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好,都是根据当时历史事实、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断。比较双方的观点,其资料和解释、推断均偏向于对己方所持观点有利的一边,因此越争论疑点越多。

只是大多数人恐怕都在为宋太祖赵匡胤喊冤,自己夺下的江山,稀里糊涂的竟然在儿子健在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传给了弟弟,这难道真是一个大公无私能说的清的吗。即便是在北宋年间,就有人怀疑是弟弟赵光义谋杀亲哥上台,这便是“斧声烛影”谜案。

至宋太宗继位开始,宋朝的皇帝就和太祖赵匡胤没有什么关系了,全都是赵光义这一枝在蔓延发展。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宋高祖赵构竟然丧失了生育能力,而此时皇帝的兄弟子侄不是在乱世中死了,就是被金人掳走。倒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们,散落民间人丁兴旺,于是赵构在这些后代中找了一个人当皇帝,就是宋孝宗,至此,大宋政权在历经200年后,又回到了先祖赵匡胤的子孙手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