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死后国家很快就亡了,很“贪财”,但却临死前烧掉所有欠条

1920年,磁县城南5公里处,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自此,兰陵王墓被发现了。

兰陵王,名为高长恭,为北齐骁勇善战的将领,同时,也是古代公认的美男。纵观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神秘的出身、显赫的家世、骁勇的本领、俊美的容颜,都无疑让他成为众人心中的传奇人物。然而,这种传奇却在其盛年之时戛然而止,兰陵王的含冤而死,成为他传奇人生中的最后一抹绚烂。

“兰陵王”此名,来源于高长恭封地兰陵。他家世显赫,乃是皇室之人,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儿子是兰陵王的父亲。但是,说到这里,有一个蹊跷的地方,那便是兰陵王母亲并不知是何人。北齐王朝内,皇子数人,任何人的生母无论身份如何,既然嫁入皇室,都会入册记载,唯独兰陵王母亲无从可查。

当时的古代虽男尊女卑,但是,既然选择留存皇子,自然是得到朝廷认可,哪怕是个宫女、庶女,皇室也会封予名分,然而,兰陵王从小生活在宫内,母亲却不知去向。更为奇怪的是,民间史献也未对此记载,仿佛这段历史特意隐去。

直至今日,此事依旧为谜,这便为兰陵王的出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兰陵王为北齐征伐一生,战功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仗当为“邙山之战”。

当时北周联合突厥军队,大举进攻北齐。在凌厉攻势下,北齐军队节节溃败。二十万北周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攻打到北齐重镇洛阳。由于洛阳守军誓死拼守,导致北周军队无法短时间将其攻陷。为争取战机,北周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留于此地,围困洛阳城,另一路则绕过洛阳,进犯晋阳。

晋阳战略地位重要,历朝历代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周军队大举来袭,晋阳守军不敌,遂向北齐朝廷告急。北齐武成皇帝得知后,当即亲征率军驰援,兰陵王也在随行之列。双方大军晋阳会战,杀的天昏地暗,后以北周军队溃败结束,至此,晋阳得以保存。这次胜利来之不易,双方都付出极大的代价,此次算兰陵王首次上阵,历史上并未对此有过多记录。

真正令兰陵王威名大震的则是接下来这场“洛阳保卫战”。

晋阳反击战的胜利,对北齐全军将士甚是鼓舞。晋阳虽然得以保住,但洛阳依旧在北周军队的重围之中,时刻有沦陷的危险。为了驰援洛阳,武成皇帝立马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率领一千精骑,火速迟缓洛阳,抗击北周军队。段韶和斛律光是北齐赫赫有名的将领,年轻的兰陵王能够与这二人共为统帅,可见,其军事才华已得到北齐皇帝肯定。

三人在作战人员配属上,把一千精骑分为三路,兰陵王率领500精骑为进攻主力,段韶、斛律光率领剩余精骑,侧翼掩护。两位老将能够把主力位置让给兰陵王,可见对其之器重,同时,也是对其实力的认可。北周军队原有二十万,而后十万人分路进犯晋阳,此地只有十万人围困洛阳。即便如此,想要解围洛阳,对于兰陵王等人来说,仍然是难如登天。

拿一千精骑击败十万人,这听起来好像不可能办到。但武成皇帝既然敢派这一千人,定然是信心在胸,否则,他不会拿众将生命当儿戏,即便他不在乎兰陵王等人性命,也不会拿洛阳城作赌注。那么,这一千精骑到底是怎样一支部队,能够被北齐皇帝派出,对抗北周十万大军呢?

通过历史记载,可以了解到这支军队为“甲骑具装”,意思为装备先进,武装齐全,连同战马都身披铠甲,算是北齐最为精锐的重装骑兵。虽为重装,但这支精骑却拥有极高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冲锋起来,势不可挡,犹如钢铁猛兽。且这些士兵皆都是杀伐果断之人,作战经验丰富,勇猛无比,可以一敌十。如此精锐,在加上兰陵人等人指挥,倒是可以与十万人一战。

一行千人星夜驰援,连续赶路五日,终于从太原抵达洛阳城外。兰陵王选择于邙山之地驻扎,伺机埋伏。待军队休息完毕后,北齐士兵在授意下,故意引起北周军队注意,并以言语辱骂,吸引北周军队前往邙山设伏地。北周军队中计,好不容易翻山越岭到达邙山,已经精疲力尽。正在北周军队坐地修整时,突然从上方杀出无数北齐精骑,借着地势冲杀而下。

当时北齐士兵都是骑兵,而北周士兵皆为步兵,爬山耗费了大量体力,北周士兵早已没有反抗的力气。北齐军队策马从高处顺势杀到,挥动长刀劈翻一个又一个北周士兵。如此声势下,北周军队开始溃散,向着洛阳城方向逃去。逃跑途中,因坠山坠河而死的北周士兵,不计其数,尸体更是遍布山野。之后,山上的北周溃军很快与洛阳城外的军队汇合,再次形成威胁。

邙山设伏,虽然大捷,但仅杀死了北周少量主力,并未对其造成实质性威胁,此刻的处境仍然是敌众我寡。但兰陵人并没有气馁,率领五百精骑杀下邙山,奔着洛阳城外的北周军队而去。仅片刻,双方便短兵相接,兰陵王率领五百铁骑,先后在敌阵中两次杀进杀出,浴血奋战,斩杀无数敌人。

然而,双方兵力实在过于悬殊,兰陵王虽勇,但终会力竭,为保存有生力量,他只好且战且退,最后,被逼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士兵见来者头戴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未敢开门。眼见北周大军步步紧逼而来,兰陵王准备与对方一绝死战,猛地甩下面具,露出一张绝美的容颜。城楼上的北齐士兵看清后,顿时惊呼,这是他们的兰陵王啊。

当下,守城将领下令支援,顷刻间万箭齐发,北周军队始料未及,惊慌一片。兰陵王趁此反击,北周军队顿时被杀的丢盔弃甲,狼狈溃散。可见,此人确实勇猛无敌。

义侠赵五本是洛阳胡太守的杀手,几次奉命暗杀高长恭未逞。一次,他到京城给胡太守的堂兄胡国舅送信,得知他们暗中勾结敌将陷害高长恭的真情和阴谋杀害兰陵王的计划,便暗中潜往伏地。当伏兵冲出,他飞刀杀死用弓箭瞄准高长恭的射手,从空中抽走奉旨官怀中的镇国宝剑,杀败伏兵,将镇国宝剑交还高长恭。高长恭敬佩他深明大义,不记前嫌,收为义子。

兰陵王虽然爱兵如子、作战骁勇,但并不是完美之人,他有一个贪财的缺点,以至于家门口行贿的人络绎不绝。这点无疑成为兰陵王的污点,因为此事,民间百姓对其议论不断,声望逐渐受损。尽管如此,兰陵王的部下却不愿相信,其中,相愿便曾直言问道:“按照你现在的地位,已经算的上足够富有,为何还要去接受贿赂呢?”

兰陵王闻此,并没有言语。相愿继续道:“我猜你是怕功高震主,促使皇帝对你下手,所以,才故意用此事来抹黑自己。但你这样做,实在是太冒险,皇帝如果想要杀你,反而会抓住你收受贿赂的把柄,进行问罪。”兰陵王当即慌乱,忙问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相愿只是轻叹,称:“目前最好的办法唯有隐起锋芒,择时辞官,隐居田园,让皇帝排除掉你的威胁。”

兰陵王认真听从,在之后的作战中,他消极应对,基本躲在军队后方,不会随意出战。为了能够快速辞官,兰陵王不仅打仗不出力,而且,生病也不去治,想等病情加重再顺势请辞。然而,一切还不待他盘算好,杀身之祸便先行到来。

有一次,后主高纬召见兰陵王,夸赞他作战勇猛,经常深入敌后,让其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兰陵王直接回道:“这是我的家事。”正是这一句话,为其埋下了祸根。这一番话本是君主对臣子的关切,可是,由于兰陵王的口误,造成了君臣矛盾出现,实属不该。

后主高纬听了这话,自然会乱加揣测。本身兰陵王在朝中威望及战功极高,且手握重兵,北齐皇帝一直对其忌惮不已。如今兰陵王口误说出这话,更加使得后主高纬危机感骤增。为了能够早日除掉兰陵王这个威胁,后主高纬派王妃郑氏赐毒酒给兰陵王。

兰陵人接到毒酒后,怒火中烧,斥声道:“我一生为国家抗击外敌,战功无数,对朝廷忠心耿耿,哪里对不起陛下?” 郑氏道:“不如你向陛下解释一下。”不谙政治的郑氏,根本不懂高纬的用意,以为兰陵王是被冤枉的。

兰陵王苦笑,他心里明白,高纬就是想要我的命,无论怎么解释都会难逃一死。一年前,同为北齐重臣的斛律光,被高纬引诱宫中,被人设计勒死。如果他进宫理论,指不定会被乱七八糟的手段害死,与其窝囊死于他人之手,倒不如自己更为尊严的死去。

他对郑氏道:“陛下又哪里会听我解释,既然想要我命,我给便是。”当即,他将杯中毒酒一饮而尽,一代传奇名将,就此身殒。后主高纬的昏庸,使得北齐御敌大将缺失,造成了北齐的灭亡。兰陵王被杀,北齐军中再无大将,北周军队一路横推,攻下北齐皇宫,至此,北齐宣告覆灭。

兰陵王死前,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那就是将“千金责券,尽燔之”。由此观之,他实在不是贪婪的人。与后主宫中宫女“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的奢华相比,与后主为皇后建寺“穷极工巧,劳费亿计”的排场相比,他“贪残”千金的野心也实在是太小了。

他能把这些“责券”统统烧掉,预示着他想让自己和别人都不再受累,统统都得以解脱。《北史》对其评价道:“文襄诸子,咸有风骨。虽文雅之道,有谢间、平,然武艺英姿,多堪御侮。纵咸阳赐剑,歼覆有徵,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

可以说,兰陵王是最早流传于北方的一个悲剧英雄,后来,在隋唐时期以歌舞艺术的形式将兰陵王的形象高度升华。而此时,正值日本大批遣唐使来华,所以,他们也将中国的各项流行文化艺术原封不动的带回去日本。因此,如今日本仍然有上古保存下来的《兰陵王入阵曲》,据说,就是唐朝传入日本的原版的保留,自此,兰陵王也成为了日本的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参考资料: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北史·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日本的兰陵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