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是依据时代风格对楷书的简单分类 你知道哪几类?

楷书亦名“真书”、“正书”、“真楷”、“今隶”等。魏晋之际,人们称新兴的楷书为“隶书”。南朝时,楷书已有“正书”、“真书”之名。然唐宋人有时仍称之为“隶书”,极易与原有的隶书名称相混,需留意分辨。楷书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魏(体)”、“唐楷”则是依据时代风格对楷书的简单分类。楷书从名家个人风格分,又有“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分类。从用途等方面看,楷书又有所谓“写经体”(或贬称“经生书”)、“台阁体”、“馆阁体”等分类。

1.小楷

楷书脱胎于隶书,构形与隶书大体相同,笔势、笔形、字势等异于隶书。楷书中最先萌芽、成型的是小楷,因为最初的楷书不是从字形较大的“铭石体”隶书,而是从简腰之类的日常朱墨书迹里萌生的,其形成约在汉魏之际。东汉中后期,楷书已呈呼工、推行之功,之饮出之势。难钟乐于楷书有加所作小楷,人称“章程书”。东晋王羲之完善了楷书的法度。楷书(小楷)成熟的时间,应略早于王羲之。此前未能脱尽隶意的槽书,可称为早期槽书。

魏晋时期,小楷已是日常主要书体之一。其间,由隶变槽以及由早期楷书演变为成熟楷书的进程,实因时、因地、因书手而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量佛经抄本,所用书体主要是当时流行的小楷。其中既有带隶意的古朴楷书,也有成熟楷书一前者“进化”缓慢,似迟迟不肯成熟;后者约出现于南朝初期,且到南北朝末期,已逐渐将前者取代。用于抄经的楷书,旨在快捷清整,故不尚变化。魏晋“写经体”,实为当时通行的抄本体式。“写经体”至南北朝末期,受成熟楷书影响,渐入程式,唐时尤其,往往只求整饬而无精神意蕴,故后世讥小楷呆滞者为“经生书”。小楷在唐宋已成干操体,人称“官楷”。明清又有“台用于官场、科考,但求所谓阁体“馆阁体”千人一面,万字雷同,严重抑制了书法“乌方光”,的个性创作,遂成为拘谨刻板之书的代名词。

资料图

2.魏碑

早期铭刻类楷书的形成与演进较写体迟缓,且其真相为刀锋所掩。魏晋是刻体由隶而楷的过渡时期。南朝宋、齐之际,“铭石体”楷书已趋近成熟的写体楷书尤其是士族书家的楷书。北朝石刻使用“斜画紧结”的成熟楷书始于北魏迁洛前夕,几乎与南朝同步。迁洛之后,此类楷书新体更大量施于碑铭、墓志、造像记、摩崖,成为北魏后期铭石书的主流形态,“斜画紧扣”的态势进一步加强。这种铭石体楷书,后世称为“魏碑体”。魏碑体较之唐楷更见活泼自在,雄奇大度。魏碑体因受书刻时风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含有隶意,韵味质朴淳厚;而刻手的加工修饰和自然的风化,丰富了魏碑体的审美内涵。北齐至北周初年施于摩崖的刻经体饱含隶意的写法,部分亦由类似的写经体转化而来。

资料图

3.唐楷

唐楷法度森严,用笔规范,体态平稳,体现了情感、创意与法度、理性的完美结合,堪称“尚法”的典范,然留给后人的发挥余地极其有限。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书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尤以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从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唐代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一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是唐代书法的第一座高峰。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名家辈出,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家把唐代书法带到了第二座高峰。

资料图

颜真卿,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他遍阅他人书法,学习颜真卿,融汇自己新意,最终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柳公权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楷书,较之颜体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也代表了晚唐的楷书风格。

资料图

楷书一直是书法中不可变的一种书法字体,有的说要想学书法就要先学楷书,楷书学会了就代表你的什么字体又可以学会了,你也不要担心书法有多么难学了,所以我们现在该好好了解一下书法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