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军之将却险取对方主将首级,“庸人”不庸,名留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随之出现了很多传奇的将领,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史书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夺取天下政权之后,为了能够保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和平时代,效仿历史上的那些开国君主们,将与自已一起打天下的很多名将以各种方式夺走了性命。本以为将自己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之后,这位仁德的君王可以安稳的坐江山。令他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看似温润的孙子竟然在一夜之间,削去了各地藩王的势力,让朱元璋更加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朱棣竟然会造孙子的反,就这样一场由他发起的“靖难之战”拉开了帷幕,在这其中又有一大批名将展露了头角,在这其中就包括一位很小的官,他的名字叫做盛庸。

在燕王造反之后经过朝中大臣的举荐,朱允炆选择了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作为元帅。本以为他出身名门,而且在朝上对于各种兵法战术更是侃侃而谈,并且他与朱棣还是小时候的伙伴对他更是有着深入的了解。本以为将国家命运交给这样的一个人,就算是打不赢朱棣最起码也会给朱棣造成很大的麻烦。可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朱允炆伤透了脑筋,这位名门出身的大将虽然率领着几十万的大军,但是在朱棣面前却是显得那么脆弱,机会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当时的朱棣也天真的以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哪知道一个并不在计划之内的人出现了,不但是差点要了朱棣的性命,甚至逼迫朱棣改变了自己的进攻路线,直至最后登上皇位之后,才将他守卫的城市攻下,他就是李景隆大军中一个小官盛庸。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又一次不出意外的大败,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的他逃跑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就在这位主将逃跑的时候,在他身边的一个小将领却明显的跟不上他的速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盛庸还干了一件本应该由李景隆应该干的事情,那就是不断地收拢一些有战斗力的士兵。因为在经历了多次战斗之后,盛庸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朱棣来说想要阻挡住他的脚步,靠讲道理恐怕是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拿起武器与他对抗,地点就选择在了济南城。

在面对这座小小的济南城的时候朱棣本以为自己可以一举拿下,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城中守军在盛庸的带领下不但是守住了城,甚至还一改过去李景隆被动挨打的情形竟然主动出击攻打北军。在战斗中对于朱棣来说胜利是唯一的目的,因为他虽然在造反之初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借着“皇帝身边有小人,为皇帝除去奸佞”的借口发动战争,但是他也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理由甚至连自己也骗不了,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

面对济南城主动出击的守军,朱棣采用了自己经常的作战方式,运用强大的骑兵冲击对方的左翼部队,以此来打开缺口击溃敌军。但是在他真正发动进攻的时候却发现,战场和他想象的不一样。在盛庸的组织之下,部队成功的经受住了朱棣冲击,甚至还采用了一些长枪和弓弩的方式进行还击。为了能够对朱棣的部队造成杀伤,南军的士兵在武器的尖部还涂抹了一些毒药,一但受到伤害甚至连就医的时间都没有,这下让朱棣损失惨重。

虽然战场上的这一个变化是朱棣不曾想到的,但是朱棣从小生活在战场之上,是那些名将和士兵用鲜血与生命教会了他实用的作战技巧。看到自己的进攻受阻,朱棣就明白了这个时候可不应该逞英雄,如果硬要这样进攻势必会受到更大的损失。

造成这一系列后果的就是盛庸,原来在盛庸本是一个跟随李景隆的将领,在南军中并不起眼。随着李景隆的不断失败,在这个过程中盛庸却并没有闲着,在一次次的失利中他不断的分析着北军的进攻方式和作战特点,尽管有着才华但是在南军中地位不高的他,所提出的意见却并不受到主将的重视,现如今李景隆已经溃败离开了,他盛庸也终于有了可以发挥的空间了,来吧朱棣,让我们真正的较量一下吧。

在分析了战场上的形式之后,北军也改变了作战的方式,以兵力优势开始冲击南军的中军,这一改变也让朱棣看到了效果。在北军的凌厉进攻之下南军的中军撕开了一个口子开始败退,这样北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这个时候朱棣也再次展现出了一个主将的风范,他可不是那种只会在自己军中大喊“兄弟们向前冲”的人,朱棣率领着军队冲在了最前方,一路的拼杀让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可是随着战斗的进行北军逐渐发现了一个怪象,与以往的战斗不同看似溃败的士兵并没有显示出过度的慌乱,而是拿着武器边走边打与此同时朱棣发现自己身边的敌军越来越多了。种种的现场让朱棣瞬间明白了,原来自己已经进了包围圈,但是在这个时候后悔已经完了,杀红眼的南军将士将所有的武器都指向了他,朱棣命悬一线。

眼看朱棣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有如神兵天将的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人就是他的大将朱能。一开始朱能是跟随朱棣进攻,但是在战斗的过程中朱能却意外的发现主将不见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没有了朱棣整个部队都会在瞬间垮掉。为了找到主将朱能朝着南军密集的地方猛冲,终于在乱军之中看到了主将。在朱能的保护下朱棣捡回了一条命,但是整个军队的士气却一落千丈。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败军之将”阻挡了北军脚步,也为后期的济南城坚守打下了基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