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间只此一诗仙,不读李白枉少年

之前有人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

最高票答案不但精炼,而且耐人寻味: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2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4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0来岁的李白是轻狂浪漫的: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他到死都是轻狂浪漫的,像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

李白的身世是个谜。

故里何处,至今还是一场跨国争夺战;父亲的名称也不甚明了,只说是“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24岁的李白,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旅程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要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想以笔为剑,在考场上杀伐,谋得庙堂上的一席之地。

但中唐以后要考进士需要资格审查,其中一条就是:商贾子弟不得科考。

在桀骜的李白眼里,他是“一日同风起”的大鹏,是“作赋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独木桥上和一众庸人去挤,换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基层岗位”,简直是笑话。

所以李白选了另一条捷径:干谒。

干谒,即有目的地求取某种事情。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连李白、杜甫都不能免俗。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权贵自然也有权贵的偏见。所以他投出的这些简历,大多时候都没有回音。

李白没有轻易放弃,这条“捷径”,他一走就是十余年。

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迹而愈显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顿生华彩,他挫败,却更精彩。

公元742年,是李唐历史的一道分割线。这一年,唐玄宗的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唐玄宗本人也从励精图治的明主,变成了宠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这一年,李白走进了朝堂。

此前结交的几位挚友,终于在皇帝面前说上了话。“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

应当说,李白进宫那天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还亲手为他调羹。

他也自信满满地写下了《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仿佛即将要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了,这种情怀是何等豪迈,何等荣耀!

但是荣耀不等于重要。

“翰林供奉”,说白了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负责写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李白潜心研读的《贞观政要》和各类治国典籍,在唐玄宗眼里,可比不上为贵妃唱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长安化鲲鹏,却成了笼里金丝雀。四十来岁的李白,在理想达成的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狈和无边的孤独。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不愿意屈服。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有追求更有底线的文人,他开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现实:放浪形骸,醉酒填词,意兴所至,敢叫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般狂傲,叫阿谀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

就在李白与宫廷日渐疏远的时候,朋友们也一一辞别:刘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图南高卧嵩山畔,王昌龄灞陵告别,贺知章告老还乡……

孤零零的李白,纵使心有光芒万丈,又能和时代的黑暗对抗多久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请还山,唐玄宗也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幸好是放还。仙融不入红尘,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对曾经爱过的恋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离开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强地对着长安城高声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时候的大唐,才真正迎来了诗仙。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游历。

他寻访仙山名士,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交同游,留下了无数华彩辞章,被传为文坛佳话。

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瘟疫,席卷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为帝,驻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从江陵起兵了。

这时候李白已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却还关心时政,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这时候永王突然到访,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爱国雄心,欣然前往。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夺权的闹剧。不到五个月,李璘兵败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狱,虽然免死,却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贫病交加,还要长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灭,身边也再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经的挚友高适是关押他的将领,此时却只想装作素不相识。

李白,已处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惨淡地步。

历经了两年的流放,天下大赦,沧桑的李白立马又变回了那个阳光少年: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的一生是苦难的,是艰难的,是颠沛流离的,但他仍有一颗赤子之心,抱有对生活的热爱。罗曼·罗兰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无论人生多艰,我自仰天大笑。

他的诗歌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都是那么浪漫、豪放,这豪放背后,却是骗过了全世界的悲愤、孤独和落寞。“天才之奋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为时人所知、天才之无用武之地,俱在于是。”(张大春)

两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霜雪满头,却依然年轻。

所以千百年过去,我们依然深爱着李白。因为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是我们内心中决不妥协的倔强和坚持,是中国人至高形式的浪漫。

诗人何其多,余独爱李白。开句玩笑话,这也是为什么中小学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占了那么大篇幅的原因吧?

留下你喜欢的诗人的名字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