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周培公在科举考试中写了一个“玄”字而遭暴打被赶出考场?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1632年,卒于1701年。此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为康熙消除藩王隐患,一统江山做出突出贡献。

但这样有才的周培公仕途并不顺利,在考取功名时,因在试卷上明目张胆地把当时康熙皇帝玄烨名字的“玄”写了出来,被暴打一顿,赶出了考场。之后穷困潦倒,流落街头以为人写字为生,落魄到了极点。

就在周培公饿晕之时,恰巧遇见了微服私访的康熙,一番交谈,康熙对他对时事的分析,治国方略方案详尽可操作甚为赞同,非常赏识其才能,便一步登天成为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常出入于禁宫之内,让朝中大臣甚是羡慕。

那么,为何周培公写了皇帝玄烨名字的“玄”字而被暴打一顿,赶出了考场?这是因为他犯了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意思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其实就是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二是讳长官,就是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四是避长辈,就是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是“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在这一原则下,便产生了多种避讳:有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有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有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有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有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有个人讳,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主要有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还有避名称字和改变称呼。

避讳起于周,定于秦汉,盛于唐宋,极于有清,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古制,形成了完备而严苛的避讳制度。

避讳本是古老的语言禁忌,但被封建统治所利用,最终演化为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工具。它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服务,给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然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已成为过去,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看到这里,就明白为何周培公写了一个玄字而遭暴打,被赶出考场。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