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独创“慈幼局”,盛行生育“二男一女”,金庸笔下未曾读到

看过金庸武侠系列小说的我们都知道,其中有关南宋历史中的射雕和神雕,历史大背景老先生是把握了,但民风民俗描写则稍显疏漏,比如财富观、生育观等等。

南宋人的生育观比较特别,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北民南迁,主要城市人口空前膨胀,以至于形成了百姓自发进行计划生育的奇怪现象,并日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最有代表之一的生育风俗就是“二男一女”的子女数。

在《宋史》《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有提及。“生子不举”中,就有“育二子一女寻常,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的明确记载。“生子不举”也称作“洗儿”,意思就是遗弃或虐杀孩子以控制数量。有第四个孩子时,无论男孩女孩都是一样要被“洗”的,没有性别歧视。

此风俗的形成,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对于社会中下层家庭来说,多生下一个本来不想要的孩子,就意味着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还有沉重赋税,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心理。

而社会上层受此民俗波及的也不在少数,因为当时孩子平均分配家产的规定,使得南迁之后本来就不多的遗产被分得更为细致。朝廷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也鼓励官绅少生孩子,当然,这种“鼓励”没有明确说明子女数量如何搭配。

二是住房紧张。南宋主要大城市如杭州等规模并无实际上的扩张,但北方多省的移民潮在最初的几十年却一波接着一波。朝廷为了安置北民,想尽了一切可行的办法,最后连寺院都被允许成为他们的安身之处。后来虽然大规模兴建了很多房子,可人多地少,很多人还是不得不依靠租房来安身。

租金的具体金额我们无从得知,但从记载中频繁出现朝廷颁布延期缴纳房租的诏令可以得知,房租对于普通的城内居民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多生一个孩子,未来就得多建或多租一幢房子,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担忧。

三是对朝廷禁令的逆反和对弃婴生命的不担忧。有读者可能理解前者而不能理解后者,这不奇怪,因为逆反心理大家都会有,而不担忧弃婴生命,则属于历史认知度的深浅了,不知道那段过去,当然就不会理解。

随着风气越来越厉害,朝廷不得采取措施阻止“生子不举”的做法,但是“以立禁赏,顽愚村乡习以为常,邻保亲族皆与之隐。”这就是所谓的逆反,而老百姓所谓的溺婴,也并非全部是虐杀,大多都会将新生儿遗弃在门外大街上。

朝廷对于弃婴,采取的是慈善救济措施。“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马可波罗在自己的行纪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南宋其国诸州小民之不能养其婴儿者,产后即弃,国王尽收养之。”负责收养婴儿的机构被称之为“慈幼局”或者是“慈幼庄”,这可谓是宋朝的独创。

所以,老百姓并不担忧弃婴无人赡养。像杨过那么小的孩子,在穆念慈死后,不可能还独自生活在嘉兴郊外,早该被政府收养了。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我们读不到有关这种生育风俗的如何蛛丝马迹,除了郭靖黄蓉夫妇生育二女一男,稍微符合这个理想子女数之外,其余侠客及涉及人物,或无子女,或有子无女,或有女无子,鲜有“达标”的。

倒是在笑傲里不经意间“达标”了一次,林平之的外祖父王元霸,生了二子一女,儿子是王伯奋、王仲强,女儿是王夫人,就是林平之的母亲,可那是明朝中期了,莫非金庸先生也玩月光宝盒?你怎么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