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阁:明朝太监权利有多大: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时光流逝,它带给我们的是智慧、善恶和人生的路,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海洋中翱翔吧。

我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是实行中央集权最彻底的一个朝代了,这就导致了明朝特务政治特别发达,而且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职位,在后来的特务机关基本就是“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权”

宰相一职在李朝历代中,职权都相当大,可以统帅百官,综理机务,甚至可以一定程度牵制皇帝的独断专行,朱元璋称帝后,也是实行宰相制的,后来觉得宰相权利太大,他内心不放心了,于是借宰相胡惟庸谋反案,趁机罢了宰相一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利就分散到了六部,有皇帝统治,实行中央集权制。

既然没有了宰相,全国的所有政务都集中到皇帝身上,无论这个皇帝是怎样勤奋、经理过人,依旧无法完全照顾到,所以朱元璋就要找一些心腹来帮助他处理,可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对朝廷大臣都不太信任,那只能在身边的人来找,而当时的宦官是一天到晚都跟在朱元璋身边的人,自然得到更多信任,于是朱元璋设立了“司礼太监”,他们是真正“”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的。

而司礼太监是怎么发展到这么壮大的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皇帝不信任大臣,把政权交给太监,这样大臣自然而然要在背后”腹诽“几句,这样被皇帝和宦官知道后,就会以鞭笞屠杀来镇压,但是很多就需要调查、侦查,需要大量人力来做。

二、皇帝独裁到这种地步,是不允许他的专治权威受到丝毫损伤的,而朝廷之内他可以控制,但是国家这么大,地方控制起来就比较难了,就需要派人出去秘密侦查

三、独裁统治到一定地步,不止是官僚需要严密监控,对天下的所有军民也是不放心的,皇帝需要了解天下一切情形动态,于是特务制度必然要严密建立起来。

由于这三个原因,皇帝需要大量人员来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于是明朝的特务制度就空前的发展起来了,到后期,这张特务网遍及全国。

这张特务网到底有多强大呢?

首先,明朝的特务机关分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城的,再有就是临时派遣的,而这些都是有明朝的宦官主持的(其中除了锦衣卫)。这三大部门在全国各地主要省份都设有镇守太监,表面是说镇守地方,实际是替皇帝侦查地方官员军民人等。而驻京的部分分为锦衣卫和东西厂,锦衣卫是皇帝私人卫队,有皇帝直接统领,东西厂则有宦官统领。临时派遣有监督军队的叫做监军、负责征收赋税的税监、有监督仓厂、监督工程、监督采办遍布全国各地,行使监察责任。

在明朝后期算上分散在外的宦官,人数达到了10万人,这也就是明史常说的“千百衙门,十万宦官”

明朝的特务系统权利有多大呢?

在明朝特务系统有很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由第一监司礼监领导,在上边就是皇帝了,他们一切行事不收外廷政府干涉,地位超然于国家法律之外。他们的职务据《明史》记载:”可批答大小臣工一切章奏“也就是说可以替皇帝批复奏章。

还有另一个权利就更大了,就是传宣谕旨,明朝传达圣旨的程序是,皇帝口述,有记录太监记录,同时记录太监在记录时参入自己的意见就会很容易,如果记录完呈上太监看了不满意还可以修改,这是比较正规的宣旨。还有一种叫做“口谕”也就是口头传达,连记录都不用了,只需排个小太监口头宣布一下就可以了。有了这么大权力以后,明朝就经常发生假传圣旨的事件发生,这些在影视剧中就经常出现,绝对不是偶然现象。

除了批复奏章、传达圣旨外,明朝大臣入阁,照例要拿着名刺,捧着礼品,先拜司礼太监,然后才可以正式就职,有这么大的权势和好处,也难关明代的太监如此炙手可热,甚至出了几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宦官,比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

这就是明朝专政后特务机关的形成和特务机关的权利,不知道当时朱元璋设置这个职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后来的太监给他的大明江山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读后感:小编觉得任何一件事一个人都没有太完美的,就像朱元璋这样一代开国皇帝,也因为猜忌枉杀忠臣,设立这样一个到后来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特务机关,到了现代,没有了中央集权统治,我们就做最好的自己吧

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转发、关注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